另外,航天員心理專家王俊認為:“產生隱的根源是愛或安全感的缺乏,成癮的背後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人得以生存的心理條件是能找到生活的平衡點,如果找不到生活的平衡點,就會精神崩潰。而生活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在這種不平衡之中,有人會覺得沒有人愛,也沒有安全感,所以,有時候對某事物的依賴就會成為平衡生活的工具。同時,上癮可以排除生活中很多無奈和孤獨,如借酒消愁,借助網絡逃避現實的世界等。
伊凡·泰裏爾說:“當一個人不能通過事業發揮他們的才能,不能通過健康的方式來獲得愉悅,他們就會嚐試從酒精或其他帶來不良後果的嗜好中獲得快感。
”但心理專家認為,即使上癮能讓我們產生一定的快感,這種愉悅也不是發自內心的,為了健康,還需戒掉自己的心中的“癮”。
1.麵對現實
有很多人上癮是因為想逃避現實,但是現實是逃不掉的,即使你能躲得了一時,但是躲不了一世。因此,我們要做的是麵對現實,突破自我,站起來,我們一定能邁過這個坎。
2.抵抗行為依賴
當我們的行為對某事物產生依賴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克服這種依賴,如對吸煙有依賴行為,當想吸煙的時候,可以想像一下,那個被煙熏得千瘡百孔的肺或者出去運動一下,吃片口香糖等。
3.尋找愛和安全感
上癮,是因為愛和安全感的缺乏,因此,要學會尋找愛和安全感。我們要學會接受別人的愛,並且也要學會愛別人,要用心去體會這種愛的美好,這樣生活就會多了很多樂趣,一些不良的癮也會逐漸消失。
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意見講給別人聽,但是更多的時候話到嘴邊就又咽回去了。為什麼人們就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話講出口呢?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做了一個實驗,他發現將近80%的人都不敢把自己真實想法講出來,他們都會順從專家或者權威人士的意見,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即使自己正確的時候,他們也不敢將自己真實想法說出來。其實,講真話和獨立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盲從和被動。
不會說“不”的女孩兒
與人相處時,貝蒂總是不敢說“不”。她總覺得這樣會傷害彼此之間的友誼;哪怕有些事情她根本就不想做,但話到嘴邊,她往往會違背自己的真心。上大學的時候,她每個月有6英鎊的錢作為生活費,按照常理來說,這應該是綽綽有餘的了,可是對於貝蒂來說卻遠遠不夠。
因為每次當同學邀請她參加生日派對時,她總是不好意思說“不”,而是麵帶樂意但內心卻非常矛盾地說:“好的,我非常樂意!”哪怕這意味著明天的午餐又不知道如何去應付?還有每次過聖誕章時,她知道有些人根本用不著去送禮物,因為幾乎就不認識,可是每當有同學邀請她一起去買賀卡,她還是很“瀟灑”地和他們一起區附近的精品店裏選購,當代心理學家埃爾文·賈尼斯認為,群體的影響力會導致個體傾向性的增強。
一群聰明人在一起,反而會做出一個很糟糕的決定。當人在作判斷時總是會參考一些權威人士或者前輩們的意見,他們的意見總是會左右你的想法,這時你就需要用堅定的自信心來分析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生活中,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標準,形成印象、作出判斷,不敢講真心話,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當個人受到大多數人的影響時,就會對自己的想法、行為產生懷疑,隨即調整自己,盡量和他人保持一致。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說服術和影響力研究權威威羅伯特·西奧迪尼提出,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大多數人的意見是正確的。
心理學家指出,去掉那些多餘的掂量,直接表達心意,反而能促進雙方的溝通,使雙方的關係更為親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迪安娜·庫恩指出:“批評一個觀點和批評一個人有著本質的不同,與人辯論並不會影響到你的寬容和謹慎。”因此,與人交往時,應該放心地講出你的真心話。
1.聽聽內心的聲音
不要懼怕權威,敢於挑戰權威,偉人也會犯錯。學會與父母或上司平等地交流,不要違心地去附和他人,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的感覺。
2.別老琢磨別人
學會獨立思考,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揣測別人的想法上,把精力用於分析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上,想想你的做法是否符合邏輯。
3.敢於說出口
試著練習說“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或者“你覺得這樣,”或者“你有沒有考慮到,”把自己的建議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