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後來,她收集了很多報刊送給我,細心地把上麵的征文信息標示出來,鼓勵我投稿;出差在外,也不忘給我打電話,說哪個城市的哪個雜誌辦得不錯,可以試一試;我的文字發表了,她立即打來電話表示祝賀,“嘿,我剛剛看了你寫的《朋友是一麵鏡子》,寫得真好!”“哎,我讀了你的《送你一朵勿忘我》,眼淚都出來了。”她的電話使我對自己越來越自信。有時候我在想,生命中有文麗這樣的好友一路相陪,替我分憂,夫複何求?

人這一生總離不開朋友的圈子;在這個圈子裏,有晴有陰,有風有雨,有苦有樂,有喜有-比。非功利性的友誼,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換;當朋友不開心時,千萬別忘了在對方哭泣的時候遞上一條手帕。用自己的溫暖驅散他們心頭的陰霾——分擔朋友的痛苦,是一種關愛,更是一份責任。

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默默地傾聽,靜靜地陪伴,一句貼心的話,一些真誠的鼓勵,就能逼著憂傷逃亡,為朋友分擔痛苦;把痛苦告訴朋友,自己的心境會變得豁達起來,更能尋得一個避風的港灣,求得一份人生的解脫——在那裏,友誼的海水會稀釋痛苦,快樂的海風會把痛苦慢慢吹散。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於順境。不幸的事,人人難免。身處逆境,麵對不幸,當事者不僅本人需要堅強起來,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安慰。人是社會的、合群的和有感情的高級動物。痛苦再加孤寂,痛苦倍增;痛苦有人分擔,痛苦減半。“患難見真情”。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給不幸者以溫暖、光明和力量。給予不幸者以安慰,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當朋友遭到不幸時,及時送上真誠的安慰,更是你應盡的責任。

在探望身患重病的朋友時,你不必過多談論病情。有關的醫療知識,醫生已有所交代和說明,無須你再多言。如果對方本來就背著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談及過多,勢必包袱加重。你應該多談談病人關心、感興趣的事,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減輕精神負擔。如能盡量多談點與對方有關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更有利於早日康複。醫生送去治療身體的良藥,摯友送去溫暖人心的情感都是根治病患必不可少的。

對於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門第被人歧視的朋友,由於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並非全是人為的。你勸慰他時應多講些有類似情況的名人的成功事跡,鼓勵他不要向命運屈服,爭取人生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

在安慰喪失親人的朋友時,你不要急於勸阻對方的慟哭。強烈的悲痛如巨石積壓在心頭,愈久愈重,不吐不快,如果讓其宣泄、釋放出來,反而會令其如釋重負,有利於較快恢複心理平衡和平靜的狀態。你應當注意傾聽對方的回憶、哭訴,並多談談死者生前的優點、貢獻,人們對他的敬仰、懷念。死者的生命價值越高,其親屬就會愈感寬慰。

對於胸懷大誌而又在事業上屢遭挫折、失敗的朋友,最需要的是你對其強烈的事業心的充分理解、支持。對於他們,理解應多於撫慰,鼓勵應多於同情,須知憐憫是變相的侮辱,敬慕才是誌同道合的表現。你不必勸慰對方忘掉憂愁、痛苦,更休想說服對方隨波逐流,放棄他的理想、追求。最好的安慰,是幫助對方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麵臨的諸多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克服灰心喪氣的情緒,樹立必勝的信念,並共同探討到達事業頂峰的光明之路。這就要求你對他所從事的事業有一定的了解,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知音。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又善良、重情義的民族。在我們民族的語言中就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失敗是成功之母”等一大批專用於安慰、鼓勵不幸者的諺語、格言和典故,在民間流傳千百年,至今仍然經常被用來安慰不幸者。隻要你多加積累,滿懷真誠,當朋友身遭不幸時適當表達,將關切送給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一定感觸良多,你們的友情將更加清純。

有一句話常用來形容人事滄桑,我們拿它來解釋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也頗合宜——“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但不管他樓起、樓塌,是真朋友就長伴左右,絕不因對方的窮富而改變人情的冷暖。換言之,別人起高樓,你要有為他祝福、欣賞他能力的胸襟;當他時運不濟時,你可別幸災樂禍,而要以實際的行動安慰鼓勵對方。

如果說,你能將關心、體貼的心意建立在這種牢固的基礎上,你對別人的關心和體貼才是真心誠意的,別人也才會以真心來回報你。古語不是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話嗎,隻有真情才能曆久彌新,使友誼的芬芳愈陳愈香。如果你始終以同樣的一顆赤子之心與人相處,還怕沒有朋友嗎?

15、無聊的話,請幽默一點說

幽默能使你輕鬆對待挫折和失敗,從而使得自己和眾人溝通順利、和諧。

某公司裏的一位新上任的部門經理,他每天總想的問題是:“部門內的人是否真正喜歡我?”一次,他從外麵走進辦公室,發現手下的職員們正聚在一起唱歌,可是一見到他,就立即匆匆忙忙奔向各自的辦公桌。他沒有大發脾氣,也沒有表示任何的不滿意,隻是說了一句:“看來你們唱歌的水平並不那麼高。”沒想到這句話卻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原來,這個經理過去總是板著麵孔訓人,批評別人總是“不許偷懶”、“工作時間不準娛樂”之類的話。這次他小幽默了一下,使別人了解他原來也有不為人知的說笑一麵,同時他也了解到,隻要自己能和眾人一起歡笑,隻要自己能把大家所需要的東西奉獻出來,那麼也一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就能與大家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

現在,人們對幽默的評價越來越高,就連企業家們,也知道利用幽默的力量來改變他們原有的形象,改善公眾對他們公司的看法。根據一個材料上說,美國300多家大公司的領導參加過一次有關幽默的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領導者認為幽默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事業的成功。例如,克雷福特公司的總裁認為對於主管領導來說,幽默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表示領導者們具有活潑的、富於柔情的心理。這樣的人不會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會把別人看得太輕,能夠做出比較合理正確的決策。”

還有一家公司的總裁從創造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幽默說:“應當承認,幽默是基本的原則之一,如果你能做出使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快活的事情,那麼你就可能是一位好領導,或是一位好部下。”

在國外,幽默家奧爾本創辦了幽默服務,他發現最近10年以來,他的客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前來光顧的工商業客戶越來越多,改變了以前那種客戶以娛樂界和教育界為主的現象。而美國佛羅裏達州一家大公司的業務主管將幽默列為職員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尤其是那些直接接待客戶的職員,更加需要幽默的力量。他建議在人事選擇與安排方麵要挑選那些具有幽默感的人。

可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界人士關注自己在眾人眼中的形象。他們懂得,自己笑一笑,並爭取讓別人和自己一起笑。對這樣的機會不能輕易放過,如果我們不懂得利用這些發揮幽默的機會,那肯定會失敗。

幽默需要天賦,但後天的鍛煉也可以讓我們習得幽默感,那麼在學習之前,需要對幽默的技巧做一些總結歸納。

第一招:巧作類比式。

在回答有些人的提問時,通常正麵的回答極易落入俗套,難以滿足提問者的口味,聰明的回答者會漫不經心地似答非答,引對方入圈套,接著使出巧作類比的幽默招數,占據主動,最後讓對方折服。

一次,作家劉紹棠到某大學講演時,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他都作了坦率的解答。這時,一位女學生遞上一張紙條,上麵寫道:“既然文學要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那你為什麼總唱讚歌,不唱悲歌呢?難道社會沒有陰暗麵嗎?”讀完這一尖銳問題,劉紹棠想了一下,便問那位女生:“你喜歡照相嗎?”見女生直點頭,劉紹棠反問道:“你臉上有光滑漂亮的時候,也有長瘡疤不幹淨的時候,那你為什麼不在臉上長瘡疤的時候去照相呢?”這一問,引得周圍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笑了。

對於女學生提出的頗有難度的問題,劉紹棠不是急於作答,而是提出一個對方感興趣的問題,再進行反問,把文學作品的表達與年輕人的照相巧作類比,在言簡意明和風趣詼諧中,把自己的觀點寓於類比之中,讓人豁然開朗,印象深刻。

第二招:因勢利導式

在一些爭論場合裏,應該時刻注意周圍群眾的情緒,盡量調動群眾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巧妙地使出“因勢利導,誘敵深入”的招數,尋找出一個突破口,借助群眾的力量,給對手精神重壓,使之無回擊之力。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的劇本《武器與人》首次公演即獲得巨大成功。觀眾們要求蕭伯納上台接受群眾的祝賀。當他走上舞台,準備向觀眾致意時,突然有人對他大聲喊叫:“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觀眾們大都以為蕭伯納肯定會氣得發抖。哪知道,蕭伯納非但不生氣,還笑容滿麵地向那個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很有禮貌地說:“我的朋友,你說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說著,他轉向台下的觀眾說:“遺憾的是,你我兩人反對這麼多觀眾能起到什麼作用呢?你我能禁止這個劇本演出嗎?”蕭伯納話音剛落,全場就響起了一陣快樂的笑聲,緊接著是觀眾對蕭伯納暴風驟雨般的掌聲。那個挑釁者隻好灰溜溜地出了劇場。

麵對挑釁者的汙蔑,蕭伯納要是一味退讓,未免有失麵子,若與之爭辯,非但無濟於事,還會在觀眾心中留下孤芳自賞、自命不凡的壞印象。蕭伯納此時充分展示了其應變才能,巧用因勢利導的招數,憑借觀眾對他的信任與支持,給予他的掌聲和喝彩,把挑釁者推向群眾的對立麵,使其孤立無援,狼狽而逃。

第三招:充愣裝傻式。

充愣裝傻是答非所問的一種,即回答別人問題時,利用語言的歧義性和模糊性,故意錯解對方的說話,問東答西。這種說話方式在回答對方的問題時,往往都會出奇製勝,產生特別的幽默感。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在擔任新澤西州州長時,曾接到華盛頓的電話,被告知他的朋友,代表新澤西的那位議員去世了。威爾遜深為震動,立即取消了自己當天的一切活動。幾分鍾後,他接到了新澤西州一位政治家的電話:“州長,”那人支支吾吾地說,“我希望代替那位議員的位置。”“好吧,”威爾遜慢吞吞地說,“要是殯儀館同意,我本人完全讚同。”

很明顯,那位政治家想要代替的“位置”是政治地位。威爾遜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故意充愣裝傻,把打電話的政治家所要代替的“位置”,利用語言的歧義說成是“死人躺下的地方”,既讓那位謀權者啼笑皆非,也給予他有力的嘲弄。

再舉一例。某人拿了一份詩稿到報社要求發表,編輯看後說:“這首詩是你寫的嗎?”那人大言不慚地說:“是的,每一句都是我寫的。”編輯裝作很認真地說:“泰戈爾先生,看到您我真高興,還以為您已經死了很多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