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俗稱鳳凰,又稱百鳥之王,在動物分類學上屬鳥綱、雞形目、雉科、孔雀屬。古代稱之為孔爵、孔鳥等,是觀賞和食用價值極高的珍禽。
一、孔雀的種類及其特點
目前世界上已定名的孔雀僅有兩種,即藍孔雀和綠孔雀。也有學者將白孔雀另劃為一個種。
1.綠孔雀
綠孔雀又稱爪哇孔雀,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和我國雲南等地。綠孔雀現有三個亞種,即雲南亞種、印度亞種和指名亞種。
綠孔雀的主要特點有:體形較大,成鳥全長100~230厘米;羽毛主要為金翠綠色。雄孔雀的全身羽毛大部分為綠色,絢麗華美,下背顯現紫銅色澤。頭頂有一簇羽冠,各羽呈柳葉狀。尾上覆羽極長,構成尾屏,各羽羽枝分離,上具眾多的由紫、藍、黃、紅色構成的眼狀斑。雌鳥體色以褐色為主,不具尾屏。綠孔雀的腿、頸和翎羽較長,雌雄都有閃亮的金屬光澤;染色體數為2n=70。
綠孔雀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藍孔雀
藍孔雀又稱印度孔雀,主要分布於印度、斯裏蘭卡等地。
藍孔雀的體形比綠孔雀小,頭部冠羽成扇狀展開,雄孔雀頸羽為寶藍色,富有金屬光澤。藍孔雀的雌雄在外觀上有明顯的區別。雄孔雀羽毛鮮豔美麗,臉部黃白色,具有1.5米左右的覆尾羽,羽上有大而帶金屬光澤的眼狀斑。雌孔雀的體羽以灰色為主,沒有延長的覆尾羽。染色體數為2n=66。雛孔雀的冠羽簇為棕色,頸部背麵為深藍綠色,有時出現棕黃色。
藍孔雀人工馴養大約有3000年的曆史。我國1987年即引入藍孔雀進行商業化繁殖和推廣,被列為準許商業性經營利用的野生動物。目前人工養殖的孔雀通常就是指藍孔雀。
藍孔雀在人工養殖過程中,由於遺傳基因的突變,形成了幾個變異品種,白孔雀就是其中的一個,以全身羽毛皆為白色為主要特征。此外,還有羽毛全部黑化形態的黑孔雀和黑肩孔雀等。
二、孔雀的生活習性
1.喜棲性
孔雀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林棲雉類,不論白天或夜晚都喜歡在棲架上棲息。多見棲居於海拔2000米高度以下開闊稀樹草原,或生長在灌木叢、針葉林、闊葉林等樹木開闊的高原地帶,尤其喜歡在靠近溪間沿岸和林中空曠的地方活動。最適相對濕度在60%~70%。其野生棲息地的年平均氣溫為15.6℃~22.6℃,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0.8℃~27.5℃,最冷月平均氣溫為8.1℃~15.3℃,極端最低氣溫不低於3.6℃,年降水量為882~1805毫米。
2.雜食性
孔雀的消化係統具有不同於其他禽類的特點。孔雀的角質喙堅硬,為圓錐形,適於攝取細小的飼料和撕裂大塊食物;食道較長,伸展性強,在距始端2/3處形成嗉囊。嗉囊呈囊狀,長7~9厘米,最寬處約7厘米,堅硬的食物可在嗉囊內被軟化、膨脹,以利於進一步消化;孔雀的盲腸特別發達,比小腸與直腸粗一倍以上。盲腸能吸收小腸內多餘的水分及溶解於水中的營養物質,盲腸內的細菌對植物纖維具有發酵與分解能力;肝髒是孔雀體內最大的腺體,通過其分泌膽汁中的膽鹽來對食物中的脂肪進行消化吸收。肝髒也是孔雀體內最大的解毒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