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小傳有朋友說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小鳳仙豔遇的對象如果是個民工,也許掃黃就被掃走了;可她遇到的是蔡鍔,所以就流芳百世;如果小鳳仙的對象是華盛頓呢?那她就成了國母。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做不做,而是和誰做。
話是糙了點,可理不糙。美國政治家馬修斯·克裏斯在其暢銷書《硬球》中寫道:關鍵不在你認識誰,而在於你想認識誰。這真是很政客的說法,其實他隻說對一半。生命充滿了鮮活的變數,對你一生產生影響的人,有的是你主動認識的,有的就是偶爾出現的。
回想自己的事業路程,每一次的重大轉折或上一個台階,都和認識了某個人有關。
認識雷禎孝:我的職業生涯前十年1979年夏天,北京頤和園。全國部分大學生代表在此聚會。可以想象,這群年輕人會怎樣的慷慨陳詞、激揚文字。唯我身邊的一位始終沉默寡言。一番私下交談,才知道他是與會者中唯一的非在校學生——北京第一水泥製管廠工人姓範名海堅。他之所以毫無愧色地和這些時代驕子們坐在一起,是他付出的努力和已經取得的成就:從人才研究的角度,完成了對當時最一線的97位作家的調查,新華社對此專門做了報道。
範提出請我喝茶。一碗5分錢的大碗茶下肚,我們成了兄弟,成了合作者(後來共同完成了調研報告的寫作,以及合作撰寫、發表了大量的文章),直至今天。他說,我帶你去見一位朋友。
在中國青年報招待所,我見到了雷禎孝。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貴州人,因首倡建立人才學而在當時名聲大噪,在大學生中更是無人不曉。記得,有一天父親拿著一張《光明日報》,指著其中的一篇文章說,好好讀讀,這才叫文章。那就是雷禎孝與人合作寫的關於創建人才學的文章,觀點鮮明、文筆犀利、旁征博引,極具才情和煽動力。
眼前的雷禎孝全無半點當紅名人的架子,熱情、健談、情緒高昂,他鼓勵我和海堅合作,強調“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那雖是一句老生常談,但話出自一位人才學者和才華橫溢的名士之口自然有了不同分量。作為一心想當作家的中文係學生,我的人生軌跡在這裏悄然拐彎。
由於在當時的人才學界積聚了一大批中國最優秀的社會科學青年學者;由於人才學所引發的對相關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廣泛關注,我開始了大量的閱讀: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自然辯證法、科學發展史(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複興時期最熱門的學科),但隨後發現,這樣的閱讀需要更基礎的科學作為支持,於是,又開始閱讀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學、行為科學、傳播學等。
正是當年不經意間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奠定了後來從事企業谘詢的基礎。比如,公共關係作為應用科學,其基礎研究的成果來自社會心理學、管理學和傳播學;品牌學問中最有價值的是分析和作業工具,而最有效、最犀利的工具無不來自心理學、社會學和大眾傳播學。就營銷本身而論,幾乎最精粹的東西都在消費者說服,而消費者行為研究本身就是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有一回,我和台灣著名學者、廣告傳播界大佬劉國基先生談及,哪一種教育背景的人能在廣告和品牌領域走得更遠,更有功力。劉先生不假思索地答曰:第一,學心理學的;第二,傳播專業的;第三才是專門學廣告的。本人深以為然。
1983年6月,全國第一屆創造學理論研討會在廣西南寧召開。因為論文中選,我成了浙江省參加這次大會唯一的正式代表。創造學是一門研究創造活動規律的學科,源起於美國、發達於日本,其中以奧斯本創建的“創造工程學”最為實用,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曆史。20世紀80年代初,由青年學者許立言等介紹、引入國內。創造工程學中有許多技法,對產品改進和新產品開發極有價值。在今天我們的品牌工具中,產品策略部分有產品理想和產品優化一說,如果引入創造學的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說,智慧是不能複製的,思考是無法傳授的。但創造工程學就是將創造性思考方式外化,變成工具供大家借鑒、運用。如果說,何陽的點子也算是中國谘詢業一部分的話,那麼,創造學可以造就千百個“點子大王”。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這其中創造工程學對日本的產品創新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翻一翻科技發展史我們就知道,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重大的發明誕生在日本,但日本通過“工廠實驗”的方式,將科技成果有效地轉化成生產力,其中包括利用諸如“加一加(收音機加錄音機等於收錄機),縮一縮(超大收錄機變成隨身聽)”之類的創造工程技術,不厭其煩地、堅持不懈地提高產品力,最終使日本產品具有進入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80年代初,企劃也好,谘詢也罷,在中國遠還沒有成為一種職業、一種行業、一種經營方式,至多也是打點擦邊球,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組織各類社會活動(類似現在的公關活動),為企業做點宣傳,也因此拉一點讚助;另一種是出讓、轉賣專利技術,或為企業出一些產品創新之類的點子。
1984年,我主持籌建、成立了杭州創造學研究會,並擔任秘書長。大概這可以說是我谘詢生涯的發端。是年24歲。
同年,雷禎孝先生推薦了一本未完成的譯作。譯者皮筱濤,為原長江日報編輯,已因病去世,後由我和餘明陽編譯完稿並出版。出版時書名叫《人際成功的奧秘》,其實這就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人際溝通專著,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的奠基之作《人性的弱點》。
雖然,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這本書使戴爾·卡耐基國際培訓機構在全球擁有了2400萬學員,但憑感覺我們認為它是具有傳播和培訓價值的。1985年,1986年,我們嚐試推出以此為基本教材的培訓課程,向社會公開招生,後來發展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S·H教程。那時的許多學員,今天已成為企業高管尤其是營銷高管人才。談論起當年接受的培訓,他們依然津津樂道。這大概是國內最早成規模的、係統的、與營銷有關的公開課程。
然而,真正使我步入谘詢產業的,並不是人際溝通課程(盡管在以後的營銷谘詢生涯中,該課程支持著我們的銷售培訓,尤其是終端博弈訓練),而是公共關係。
1984年前後,公共關係作為一種企業經營管理的手段進入中國,為白雲山製藥廠等南方企業所接受並付諸實踐。
1987年底,我出任海南開發報公關部主任,在海南深刻感受了許多大學生一邊讀著《南風窗》雜誌特刊——《實用公共關係手冊》,一邊謀求公關職位的“盛況”,而當時絕大部分用人單位根本不知道公共關係究竟為何物。公關熱潮已然掀起,但大眾對其的理解基本混同於人際關係。
1988年,我主持撰稿並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公關係列專題片《公關在中國》,獲新聞紀錄片一等獎。
1990年進入深圳大學,我策劃、主持操作了“中國十年企業公關評優”,試圖以此推進企業公共關係實務在中國的發展,39家著名企業榜上有名,中央高層領導首次對公共關係表態並首肯。此舉被業內稱為“中國公共關係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無論是作為企業形象宣傳的手段,還是作為營銷傳播的工具,公共關係都十分有效,但在長達近20年的時間裏,它在中國受到的曲解和走過的彎路令人匪夷所思,直到今天都有人在迷戀它的“轟動效應”。反之,不少企業則懷疑它的作用,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內企業很少聘用公關公司就是一個證明。與此同時,許多企業又不斷受害於公關危機事件。
定位理論奠基人之一裏斯在其新作《公關第一,廣告第二》中直言:廣告將死,公關永生。理由是廣告的成本過高,而消費者對廣告的信任感卻迅速降低。憑借多年從事品牌建設的經驗,我認為裏斯的斷言沒錯。隻是有效的公共關係,需要很專業的策劃和執行跟進,需要業主對此有足夠的重視和貼切的理解。
整合營銷傳播之父唐·E·舒爾茨教授有句名言:營銷即傳播。意即是營銷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與利害相關者(如消費者、渠道、供應商等)的有效溝通,達成交換並獲取利潤。這對長期研究傳播與溝通的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1992年,在杭州注冊成立南洋企業形象傳播公司,正式開始了職業營銷谘詢的生涯。
1994年,出任浙江日報新意達廣告公司執行總經理。不久,中國電鍍表龍頭企業華立集團進入食品領域,我、張春江、蔡丹紅(時任華立集團食品企業總經理),三個大學時的校友聯手策劃了其“太一維奶”的上市活動——“太一工程”。該活動通過公關和廣告的組合,憑借大眾媒體,集中造勢,一氣嗬成,突破強手“娃哈哈”、“金義奶”的包圍,使新產品順利上市。
該案例獲國際公關協會中國分會頒發的公關營銷類唯一金獎。1995年,拙作《一個企劃人的獨白》出版。1997年,我與王誌剛、何陽、葉茂中、王力等一起“當選”為中國十大策劃人,也就是後來媒體說的“社會公認的十大策劃人”。所謂公認,是因為這些人的名氣不是評出來的,是自己闖出來的。王誌剛是新華社記者,是最初的區域經濟和房地產關注者,因寫《謀事在人》出名。何陽原來是搞小發明的,因賣點子被媒介看中,拿來做“知識值錢”的典型,名噪一時。王力是中國本土最早開公關公司的,因策劃鄭州“亞細亞”成名,所著《恩波智業》熱銷,“智業”一詞從此流行。從“十大策劃人”各自的出身和經曆就可以看出,當時策劃是一個十分籠統的概念,既沒有學術意義上的說法,更談不上作為行業和專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