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穿越拯救陸秀夫》更多支持!
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繩(mǐn)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wù),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qì)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zhé)跡;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複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製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繩(mǐn)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wù),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qì)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zhé)跡;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複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製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繩(mǐn)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wù),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qì)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zhé)跡;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複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製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繩(mǐn)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