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春,每個人的春天都是自己開放的心理。一年四季中,我們嗅到春天的晨曦是那麼的清爽清新,那是一種複蘇微動的土地與高天寒流的抗拒所產生的快意。走進春天,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在暖暖的春色裏,抓一把芬芳的陽光,細聞風的味道,把自己置身於春的懷抱,盡情地沉醉。

人生是一整個春天人生有春,十六七歲的少年是春天。少年永遠是活力四射,熱情洋溢,悲傷和淚水不屬於他們。他們個性張揚,讓青春舞動自己的世界。他們時而熱情奔放,做快樂真我;時而溫文爾雅,心血來潮地扮幾天“淑女”。他們會對自己說:“不管怎樣,做自己。”

人生有春,二十四五歲的青年是春天。青年步入社會,逐漸成熟,開始懂得春光的寶貴,不再肆意揮霍。他們準備在這個春天裏努力耕作,他們珍藏起曾經的憂鬱和彷徨,不再相信王子和公主的美麗傳說。

他們獨自背起行囊一路高歌走四方,相信智慧和執著才是駛向成功的船和帆。

人生有春,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是春天。雖然桃紅柳綠的春光已經漸行漸遠,他們已不再是耽於幻想的年齡,或許他們也失去了健美的身姿和秀麗的臉龐。但他們心中仍舊藏著屬於自己的春天,他們仍舊渴望一份驛動的青春。縱然春光的流逝會在他們臉上留下痕跡,但歲月的磨練卻讓他們變得成熟穩重。他們懂得如何去承受,如何去麵對現實,曆經風雨使他們的目光變得更加明亮而堅定!

人生有春,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是春天。他們雖然春光不再,但是他們不用再為成績不好而忐忑不安,也不用再為事業不順而心煩意亂,他們隻管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可以迎著春光舞動身影,抑或踏著夕陽的餘輝牽手漫步,仿佛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生活的重擔已經卸下,一切都是那麼悠然自得……人如如春,及時耕作人生如春,而春是無法守候的,它極其短暫。“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我們需把握時機,定下目標並為之付諸行動。

也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驚歎似乎還在耳邊回蕩時春就真的來了。春的到來,不僅意味著舊的一年結束,也同樣預示新的一年開始。

時間飛逝,如同白駒過隙,年複一年的結束,年複一年的開始。

試問,還有多少個春能留給我們準備呢?有去無來的時間不會等待我們回頭,轉瞬即逝的它讓我們明白――我們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倘若我們沒有珍惜人生的春,那麼結束將意味著再沒有開始。

因此,人應抓緊時間,豁達地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實地感受時間帶來的厚重壓力。學著在夜深人靜時笑看落花、臥聽風雨,學會悟出萬物在繁衍生息過程中無不遭受過致命的挫傷。在如花的春光中,我們要甩開膽怯的猶豫、困惑的迷茫,勇往直前。

人生難免得失,經曆了歲月滄桑的人們如同煙花三月,春風拂麵馬蹄疾,一日看盡汴京花。經曆了世間滄桑,用寵辱不驚的態度直麵人生的春意闌珊,不再計較榮辱得失,不再貪圖虛榮浮華。有的是更加博愛的襟懷、進取的韌力和堅強的意誌。

春光短暫,人生亦短暫,誰不希望活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然而,當我們麵對現實時,才發現快樂最不容易實現。人生需要經曆困苦磨難,大起大伏,沒有誰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命運通常讓我們措手不及,防不勝防。

忘記不愉快的事情,用寬容包圍一切,平凡的日子才會變得有情趣,沉重的生活才會輕鬆活潑,苦難的經曆才會彌足珍貴,而你的人生珠鏈才會完美無瑕、光芒耀眼。就如同我們本書的主旨:與傷痕幹杯,去擁抱你的快樂。

選擇生命情境,知所進退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選擇的過程,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都不要隻求目的,不擇手段。得到滿意的結果固然重要,但享受過程也是一種快樂。做智慧的選擇,過無悔的人生。選擇是一種智慧,學會選擇是審時度勢,揚長避短,隻有量力而行去選擇,才會擁有更輝煌的成功。

在人生的春天,過快樂的人生,學著在安定中選擇改變;在逆境中選擇突破;在爭議中選擇麵對;在批評中選擇幽默;在打擊中選擇寬容;在溝通中選擇靈活;在自信中選擇智慧;在得失中選擇釋懷。

《人生如春:耕作》便是通過一個個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說明在人生的春天必須麵對人生的喜憂,追求成功過程中應麵對種種挑戰,以及生存交往中應該掌握的一些處世技巧。

每一天,我們都應該充滿感激情懷,學會寬容,學會承接,學會付出,學會感動,學會回報。用微笑去對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對待朋友,對待困難。這樣,每一天,我們都有一個好心情;每一天,我們都能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