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四經·大荒北經》有赤澤水,《海內經》有赤望之丘,而《山海 經》中記述最多的地名之一乃是赤水,以赤水命名的人名則有赤水之子聽訞(炎帝之妻)、赤水女子獻(女魃,黃帝之臣)。由於炎帝又稱赤帝,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既可稱為赤水之陰的女子,亦可稱為赤國妻氏。史傳炎帝生於薑水,為薑姓,但是《山海經》裏無薑水之名,或許薑水即赤水(這種改名,可能與黃帝部落戰勝炎帝部落有關。此前,同一條水,炎帝部落稱其為薑水,黃帝部落稱其為赤水)。與此同時,薑原之名,亦表明其出於炎帝薑姓。而《史記·周本紀》稱薑原為帝嚳之妃的說法,實際上記錄的是黃帝後裔與炎帝後裔之間的聯姻。事實上,炎帝神農發明農業,後稷又為農神,這兩者本應有傳承關係,若後稷為炎帝後裔(同時也是黃帝後裔)則一切都順理成章。《楚辭·天問》:“稷維元子,帝何竺之?投之冰上,鳥何燠之?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既驚帝激切,何逢昌之?”似乎表明當年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的聯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此處經文“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十字應移至後文“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之後,有關圖及文字說明亦見後。

聽訞·炎居·節並·祝融·後土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複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炎帝與黃帝原本都居住在北方,例如黃炎古戰場在北方的涿鹿,炎帝少女化為精衛的女娃也生活在太行山地區。或許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以及民族勢力的消長,炎帝部落逐漸遷往南方,炎帝亦被尊奉為南方之帝、夏季之帝。《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今日陝西寶雞和湖北神農架地區流傳著許多炎帝神農的故事,而炎帝陵相傳在湖南的酃縣(1994年更名炎陵縣)。炎帝陵原建有規模宏大的祠、坊、天使行館等建築物,並有名勝洗藥池,相傳炎帝采藥在此洗淨,陵地古木掩翳,洣水環流。

洣水為湘江支流,發源於湖南與江西交界處的羅霄山(即《五藏山經》的第一座山招搖山)。由於炎帝又稱赤帝,因此赤水之子聽訞亦可稱赤國妻氏,當係炎帝部落的重要成員。聽,聽從,亦指張口笑貌;訞,巧言貌、豔麗貌;以“聽訞”為人之名,頗有個性色彩,或有表演取樂之意。

炎為火、焰;居有停留之意;炎居之名,可指掌握火種的人或表演焰火的人,亦可指居住在有火取暖的屋子裏的人。節,本指植物枝幹相接處,引申為段落、節令等;又指一種古樂器,上合下開,可打拍子;亦指柱與梁相接處的橫木,又稱鬥拱。並,意為兼、合、同、齊、連,相挨在一起。節並之名,或與上述諸義有關。戲器之名,可指管理表演器具的人,或指具有表演才能的人。祝,古代指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亦指為人告神求福的人;融,原指炊氣上升,引申為火、大明、融化、融合、和樂;祝融之名,或可指促使炊火燃燒旺盛的人,亦即最早使用吹火筒的人,而吹火筒可能是從管類吹奏樂器借鑒來的。據此,炎帝的這一支後裔,大體與火的使用有關。

《史記》索隱《補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與此處所記相差甚遠,當另有所本。《大荒四經·大荒西經》稱“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亦與此處經文不同,或許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各有其火正。

此處經文“祝融降處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複土穰,以處江水”,前半句是說祝融部落遷徙到江水地區,其後裔有共工。

不過,此處“江水”有可能是“共水”或“洪水”之誤,共工之名即得自共(共與洪通)水,也就是說,祝融部落來到共水之濱(今河南省西北部),便改名為共工部落。由於環境的改變,祝融部落從擅長火的使用,不得不轉而去掌握與水災鬥爭的技術。《管子·揆度》雲:“共工之王,水處十之七, 陸處十之三,乘天勢以隘製天下。”

術,除指學問技術外,古代指城邑中的道路;又通遂,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禮記·學記》:“術有序,國有學。”鄭玄注:“術當為遂……《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在古史傳說裏,相傳共工最早作城,當時的城就是土圍子,既可防敵,又可防水患。因此,術器之名,或可指對城邑道路、堤防進行規劃。術器“首方顛”,疑是一種特殊的具有巫術色彩的測繪動作,用於測定堤防的水平、高低、走向,隻有這樣才能對付洪水泛濫。我國出土了多具3000年前至5200年前的有洞頭骨,從這個角度看“術器首方顛”,可以解讀為對術器(大約在4000年前至6000年前之間)實施了開顱巫術,以使其具有特殊的本領。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巫師(同時兼科學家)是能夠與天溝通的神人,在頭骨上開洞的象征意義正是與天溝通(開天目)。據此筆者推測,那個時代的巫師氏族,當小孩成年時,要在頭骨上開洞,表明他從此就具備了行使巫術的能力和權力。

由於共工部落對付洪水的方法主要是構築防水堤壩,這種方法在保護本族的同時,客觀上(當然也不能排除有主觀的故意)把洪水更多地排泄到其他部落的領地,從而引起其他部落的強烈不滿,並導致了長期的敵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