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分敘說法聚會因緣之所由起。考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凡說十六會,此則五百七十七卷,給孤獨園第二處第九會也。按前此佛在鹿野苑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恐人遂著有相。因於般若會上,闡無相正宗,要人見性成佛,不許向心外一絲著取,所以掃求佛相,掃取菩薩相,掃能度生相,掃泥言說相,掃著修行相,而並不生斷滅相。空而不空,有而非有,見性如如,法會大事畢於斯矣。
(編者按:本書之引經文,乃是一變相的翻譯──作者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理解,以期整篇經文通俗如白話。凡作者加入部分,我們均以()標明。)
(佛有大弟子阿難、迦葉二人,共述此經,其言曰:)如是(經之所言乃)我(親)聞(之於佛者。彼)一時(也),佛在舍衛(波斯匿王之)國,(城外有太子)隻(陀所施之)樹,給孤獨(長者須達拏所買之)園,(內建精舍,請佛說法。佛)與(得道深者)大比丘(之徒)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在於焉。)爾(之)時,(佛為)世(界之)尊,(當將午)食時,著(僧伽之大)衣,持(四天王所獻之)缽,(往)入舍衛大城,(向人家)乞食。
於其城中,(不擇貴賤,作平等觀,)次第(而)乞。(乞食)已(竟),還至本處(園中,將乞來之食,各)飯食訖,收(其)衣缽,洗(其跣)足已(畢,乃)敷(陳高)座,而(結跏趺以)坐,(於是可以隨宜明道矣)。
﹝釋﹞
佛滅度時,阿難啟請:一切經首,當置何語?佛命置「如是我聞」四字為句。
佛者,梵雲婆伽婆,唐言覺,自覺覺他周遍法界。
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拏,常周給孤貧煢獨,因有是稱。彼欲卜勝地供佛,惟隻陀太子園方廣莊嚴,往問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我當賣之。須達拏運金側布八十頃園並滿。太子不受,因同建精舍,故統明隻樹給孤獨園。
梵雲比丘,此雲乞士。乞法以明己之心,乞食以種人之福。
佛為三界之尊。故稱世尊。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