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初到白家壩(1 / 2)

七十年代初的那個夏日。桑若宇跟隨父母,在歡送的鑼鼓聲中,告別了他的出生地申城,乘上火車去了大西南。

坐了二天二夜,又沿著崎嶇的山路,在卡車上顛簸了大半天,桑若宇第一次來到了位於西川省利州縣的白家壩。

說起這個白家壩,並不是在兩山間有條白色的堤壩,而是當地人把小溪旁的一片平沙灘稱為壩。

在白家壩的山穀裏,有一條無名的小溪,從群山中流出,穿過樹林與碧草,淌過沙礫與青石,緩緩的流來。溪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出一圈圈漣漪,劃出一道道弧線,透著幾分晶瑩。小溪平時看上去很寧靜,水流量也不大,深度也滿不過膝蓋。可遇到特大暴雨時,山中洪水會迅速的灌入這條小溪。她就會發怒似的漫溢出來,淹沒兩邊的沙土農田,瞬然間就變成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每次大水退潮後,河水卷來的泥沙就會在水道的拐彎處沉積下來,形成了這些平沙灘。

據傳說,最早是有一戶姓白的獵人家到此定居,並在此繁衍後代。後來,姓白的人家多了,人們就把這裏稱為白家壩。

桑若宇隨父母初來白家壩時,532廠還處於建設初期,廠房雖已建好,有的車間也已開始生產,但生活配套設施還沒跟上,尤其是住房還比較緊張。

他們家到這裏的第一晚,就被臨時安排在廠大門邊的一間茅草棚裏。由於電力緊張,也可能考慮安全因素,草棚裏沒有電燈,依然用煤油燈照明。

對於從大城市來的桑若宇家,對這種生活條件顯然有點不能適應。好在廠裏的同事和工友們都非常熱情,也很關心。有送被子的,也有招待吃飯的,再說畢竟一家人能聚在一起,還是能感受到一種溫暖。

第二天,桑若宇家就搬到了山坡上的一間“幹打壘”,屋內也有了電燈,條件也比草棚好多了。過了幾天,托運的家具行李也到了。由於這裏是臨時過渡房,父母也就把日常生活所需的行李打開,那些家具等暫時不用的物品,就沒有去拆除外包的草繩。

他們家在這裏住了快半年,後來等新的一批樓房蓋好後,他們才拆開家具等所有包裝,搬進了新的磚瓦房。這些都是後話了。

當時白家壩的生活條件還比較艱苦,生活物資也比較短缺,像火柴、香皂等都要從大城市帶來,至於餅幹、糖果等,當時算是生活的奢侈品,極為稀缺。

來的時候,桑若宇的父母總覺得有工廠在,生活條件不會太差,但現實並非如此。

到這裏還不足一個月,桑若宇的妹妹就不適應這裏的生活狀態,經常哭著要回申城,母親心疼女兒,覺得她太小,就托回申城探親的職工,把妹妹暫時帶到外婆家生活。

桑若宇家暫住的那個“幹打壘”離532廠職工住宿區有點距離,在他家隔壁除了住著幾個男單身職工外,就沒有其他住家。自從妹妹桑若蘭回申城後,他便顯得很孤單了。

每到放假休學,他隻能在山窪中的田埂上走走,遇到好天氣時,他就在田埂邊的那個草垛下坐坐,看看風景,曬曬太陽。高興時也會帶上紙和筆,畫一些山坡下的農舍、田地、樹木。

那天午飯後,豔陽高照。他閑著無事,又來到那個草垛下,躺在溫暖柔軟的稻草上,聽著山林中歡快的鳥叫聲,看著眼前金燦燦的麥田,綠油油的秧苗,在不知不覺中閉上了眼睛。

忽然從身後的樹林中傳來了輕輕的走動聲,小鳥們不約而同的從草垛上飛過。他漫漫睜開眼,山坡上的杜鵑花,梯田中的油菜花,在陽光的映照下都盛開了。薄薄的雲霧則從山林中吹來,七色彩虹從藍天的白雲間飄向綠茸茸的山岡。

周圍的一切頓然變得非常寧靜,這時,從草垛後傳來輕輕的歡笑聲,一個美麗的少女浮現在他的眼前。頃刻間,他不知所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