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這就是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愛。愛既是人的本能需要,又是人的精神追求。
生命需要愛。愛是生命的動力,也是生命的保障。人首先是一個自然的產物,所以人本能地追求著愛;人又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因此人又理性地追求著愛。自我首先是一個孤獨的概念,人一旦意識到自我就會感受到孤獨,也就會感受到人生的危機。一個孤獨的自我是未完成的、需要超越的自我。使人超越孤獨、擺脫人生危機,即完成自我的真正途徑就是愛。當一個人在世界上感受不到愛,或者失去了愛的信心,他的生命就由於失去了最基本的內在支柱,而無比脆弱。任何一種打擊和挫折,甚至隻是無聊,都會摧毀他的生命意願——輕生則成為他最容易的選擇。在《生命需要愛》這篇文章中,你會讀到,一位正處韶華時節、美麗可愛的女大學生卻悄然自殺了。就在她自殺前兩天,她曾以她的認真、友愛的態度給第一次走上講台的年輕教師以珍貴的鼓勵,並留給他極美好的印象。然而,這位年輕教師還沒有來得及向她表達自己的謝意,她就告別了這個生命的世界。
這位女大學生的輕生留給我們深刻的傷痛,對年輕美好的生命夭折的傷痛。如果她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愛,這位女大學生是不會輊生的。如果她懂得人類不隻是被動地接受著、享受著世界的愛,而且也需要主動地、積極地創造和發展世界的愛,她也不會輕易地放棄愛的信心。這位女大學生因為感受不到愛,而死於內心的致命的孤獨。《愛是自我完成》是裏爾克寫給一位憂鬱而感傷的青年的一封信。在信中,裏爾克告訴這位青年,愛不是簡單的給予和接受,愛在本質上是自我人生意義的實現、自我完成,愛需要創造,因此,愛是艱難的。愛是艱難的,愛是超越孤獨的努力,是自我完成的追求。我多麼希望這位女大學生生前能讀到裏爾克這封真摯而深刻的短信!如果在與我們的世界訣別前的頃刻,讀到這封信,她還能夠舍棄自己年輕美麗的生命嗎?
一顆懷抱著創造的熱情,不息追求著愛的心靈,總會在這個世界發現愛的對象,得到愛的回響。在維多利亞時代後期,英國天才的詩人、戲劇家王爾德觸犯了保守的傳統和上流社會,被判監禁兩年,遭受了眾叛親離、家破人亡的悲劇。當時的社會對他是太無情了,但他並沒有絕望,他把愛的希望寄托於自然,從人類永恒的母親那裏獲得心靈的庇護和慰藉。在牢獄中,他這樣寫道:"社會已經被我們構造成這樣子,是不會給我容身之地的,也不會允許任何人收留我。然而,大自然對一切有德和無德之物一視同仁,普降甘霖。她會在岩石間給我留下藏身的洞穴.讓我可以在隱蔽而靜謐的山穀中安然哭泣。她將在夜空掛滿星星,使我平安地行走在黑夜籠罩的曠野上;還會送來清風拂去我的腳印,不讓人們循蹤而來加害於我;她將用清純的河水洗滌我的身子,用苦澀的草藥治療我的創傷。"然而,正如人不能脫離社會還原為原始的自然人一樣,人的愛的幸福歸宿隻能存在於社會中,即隻能存在於人間。王爾德最終並沒有從大自然中得到安慰,他出獄後三年多就因身心交瘁而病逝,年僅56歲。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有寄情於山水之誌,特別是在麵對世俗人生的挫折、困厄時,常從山水中尋找解脫和安慰。但是,山水之樂並不能代替社會中的人生之愛。泛愛天地,是人類情感的偉大擴展和升華,是文明教養之後的人類對自然母親的情感自覺。對社會人生的熱愛應當是人類天地之愛的基礎和核心,否則,這天地之愛就可能失於空泛和虛妄,滲透其中的實際上是非常沉重的人生傷痛和怨憤。
因此,我們首先應當學會人間的愛,懂得它的意義,理解"它的價值,並且自覺努力地去創造它、完成它。勞倫斯的《沒有人愛我》告訴我們,愛是自我的超越,隻有走出個人主義狹小的圈子,人才能夠真正地愛別人,也才能夠獲得一個愛的世界。羅素的《愛在人生中的地位》則批判了現代資本主義的功矛主義原則對愛的壓製。他認為,愛是人生中最根本的價值,是一切追求的真正目的。人生的一切因為愛而有價值,人必須用心去愛。弗羅姆的《愛的真諦》,是其著作《愛的藝術》中的一個片斷。它精要地向我們揭汞了愛的五個要素: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這五個要素實際上包含了人際關係中最基本的優秀品德。這也印證了裏爾克的"愛是自我完成"的定義。人人心中都有愛,但並非人人都懂得愛。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但要將這個聖人變成現實的自我,卻需要艱苦的學習和不懈的創造。
生命需要愛
巴思格利亞
那是在我成為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教育學助理教授的頭一天。我忐忑不安地走進教室,帶著尷尬的微笑向學生們簡短地問好。但那麼一大班學生誰也不作聲。我一下慌了,手忙腳亂地翻了一會兒我那些卡片,然後結結巴巴地講起課來,似乎沒有一個人在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