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3(1 / 3)

1943年以後,聞一多由於痛恨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和腐敗,積極參加爭取民主的鬥爭。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的西南文化研究會,學習馬克思主義。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抗戰勝利後,反對國民黨發動反人民的內戰。潛心研究古籍,在《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的學術研究中有較高成就。

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因怒斥特務殺害李公仆等愛國誌士,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遺著被編為《聞一多全集》。

胡適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縻、洪騂,字適之。

1910年赴美就讀於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曾在杜威門下攻讀哲學博士,成為實用主義哲學信徒。1917年歸國後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曾參與編輯《新青年》,力倡新文學運動,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1919年7月提出“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以改良主義詆毀馬克思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考據方法,對學術界影響很大。曾任國民黨政府財政、教育、農村複興等委員會委員。1938年出任駐美大使,代表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中美互助條約》。1942年回國後任國民黨行政院高等顧問。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8年移民美國。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著有《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等。

魯迅

魯迅1881—1936)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1902年留學日本,初在仙台學醫,後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1908年參加光複會。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同時兼任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師。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猛烈抨擊封建宗法製度。此後又連續發表了《孔乙己》、《阿Q正傳》等小說,奠定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與編輯《新青年》雜誌。1927年1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1930年起,先後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又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6年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同時,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文學團體,主編了《民國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語絲》、《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聶耳

聶耳(1912—1935)作曲家。中國無產階級音樂藝術的開拓者。原名聶守信,號子義,又作紫藝。雲南玉溪人。

聶耳1927年畢業於雲南昆明第一聯合中學,1930年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師範。自學小提琴、鋼琴等樂器,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後因參加革命活動被迫離滇赴滬。1931年4月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11月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1934年4月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1935年1月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因白色恐怖決定經日本去蘇聯學習,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 濱遊泳時溺水逝世。年僅23歲。

聶耳以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創作出眾多的優秀歌曲,歌曲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為中國革命音樂開辟了道路。其代表有《畢業歌》、《前進歌》、《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聶耳創作的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建國初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李大釗

李大釗(1889—1927)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樂亭人。

李大釗1913年夏畢業於北洋法政大學。同年底去日本,在早稻田大學讀書,1916年5月回國,曆任北京《晨鍾報》總編輯,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曆史等係教授和《新青年》雜誌編輯。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李大釗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1918年至1919年,先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論文,並和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同年秋組織共產主義小組。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負責中共北京區委和北方區委的工作,並創辦《工人周刊》。在中國共產黨第三、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6月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

國共合作期間,李大釗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中,起了重要作用。

1925年至1926年,積極領導和參加了“首都革命”和三一八運動。1927年4月6日被奉係軍閥張作霖逮捕,4月28日就義於北京。主要著作收入《李守常文集》、《李大釗選集》。

陳獨秀

陳獨秀(1879—1942)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宣傳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早期主要領導人。字仲甫。安徽懷寧人。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創辦《安徽俗話報》。1915年起主編《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雜誌》),提倡民主與科學,抨擊封建的倫理道德。1917年春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冬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倡導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20年8月,陳在上海成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並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