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1 / 3)

《曆代名人全傳》集曆朝曆代各個領域精英於一體,以生動的語言、獨特的視角、精妙的敘述,全方位地再現了這些著名人物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成就、不朽的英名,他們不平凡的一生所走過的道路,以及他們對中國曆史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曆史是一麵無情的鏡子。它除反映著千百萬優秀清官能吏給人民伸張正義,保民間安寧的優秀事跡外,當然也還記錄著不少昏官、庸才造下的冤案、錯案,給百姓帶來的疾苦和辛酸。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惟我中華,泱泱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興亡多少事,情也悠悠,思也悠悠,不盡長江萬古流。

本書通過精選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曆史人物,縱向排序,分類組合,形成縱橫比較,考察曆史棋局,反映曆史大勢,啟迪思維,以供評說,以供欣賞,視角獨特,讀來使人興味無窮。有的人生前顯赫,死後默默無聞;有的人生前無名,死後流芳百世。《曆代名人全傳》所精選的曆史人物,貫通上下五千年,可以說本書曆史內容是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濃縮,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給讀者。這是一本耐讀耐思,使人開卷有益、開竅增知的好書。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了很多知名人士的優秀作品及資料,在此給予衷心的感謝。受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盡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朋友和專家指正。

伏羲氏

(生卒年不詳)傳說中遠古部落首領。或謂三皇之一,或謂五帝之一。又作伏犧、伏戲、包羲、包犧、炮犧、皰犧、宓羲、宓犧、黃熊氏,亦稱犧皇、皇羲。

相傳伏羲氏與其妹通婚,以繁衍後代。後定嫁娶之製,以儷皮為禮。這時,天下多野獸,他模仿蜘蛛結網,製做了捕魚網,教民漁獵,以獵物庖廚。他做出了瑟,他還創作了《駕辯》之曲。他還作八卦(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的八個符號),闡明通神明之德,以類比萬物之情。

一說伏羲氏即太昊。

神農氏

神農氏(生卒年不詳)一說即炎帝。或謂三皇之一,或謂五帝之一。遠古部落首領。一作烈山氏、厲山氏。

傳說神農氏為農業及醫藥發明者。世傳神農氏“人身牛首”。那時,人民眾多而禽獸缺乏,衣食不足,疾病流行。他以天雨之粟,耕而種之,發明製作木耒、木耜,以墾草莽,教人民播種五穀,傳授打井技術;並嚐百草酸鹹,察水土甘苦,一日遭遇七十餘次毒害,為的是創立醫藥學。又以日中為市集,招集天下的民眾,聚天下的百貨,交易而歸,各得其所。

亦說神農氏活了120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哀。

黃帝

黃帝(前2697-前2599)中原地區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三皇及五帝之一。 本姓公孫,相傳為少典氏之子,母附寶,長於姬水,居住在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那時,炎帝侵淩諸侯,黃帝與之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的郊野,三戰而勝。蚩尤繼而作亂,不聽命令,黃帝又與蚩尤戰於涿鹿(今涿鹿南)。遂擒殺蚩尤,此後諸侯都尊其為天子。黃帝以雲為官名,置左右大監,監督萬國。又傳是時創造發明頗多:采首山之銅以鑄鼎,作舟車以濟不通,製指南車以示方向。元妃嫘祖首創養蠶製絲之法,倉頡初創書契,伶倫造律曆,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等。在位百年而崩,傳今陝西黃陵縣有其陵。

顓頊

顓頊(前2514-前2437)中國曆史中的一位傳說人物,為五帝之一。相傳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是九黎族的首領。父親是昌意,昌意相傳是黃帝與嫘祖的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顓頊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傳說在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斷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複正常秩序。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曆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帝嚳

帝嚳(前3380-前3345),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薑原生了棄(即後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慶都生了堯。堯是曆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堯(前2377-前2259)中國傳說中的古帝王,父係氏族社會後期炎黃部落聯盟領袖,帝嚳少子。堯姓伊耆,名放勳,號陶唐氏,史稱帝堯、唐堯。傳說他辦事公正,體恤人民,嚴於律己,勤儉樸素,被視為仁君的典範。

堯曾設官治理國政,命羲、和二人掌管時令,製定曆法,教人民按時農作。傳說堯在位時洪水泛濫,曾任用鯀治水。晚年征詢四嶽(四方部落首領)意見,推薦舜為其繼承人,並經三年考績,讓位於舜。史稱“禪讓”。堯此舉恐長子丹朱不服,將其放逐於南方。後丹朱舉兵反叛,堯親自率兵平叛,處死丹朱,讓位給舜。另一種傳說是堯晚年德衰,舜奪堯位,並將堯放逐於平陽。

舜(生卒年不詳)姚姓,名重華,號有虞氏,又稱虞舜。相傳為上古帝王。生於媯(今山西永濟),20歲時以孝聞名。堯年老,征詢四嶽意見將其薦舉,使其攝政。舜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餞兜和三苗“四凶”。堯死後正式登帝位,建都於蒲阪(今山西永濟西)。以禹、後稷、契、皋陶、倕、益等分掌政事。

舜年老後,薦舉治理洪水有功的禹為嗣,後南巡狩,死於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南),葬於九疑(寧遠東南)。或說“舜生於諸馮(今山東菏澤南),遷於負夏(今山東兗州北),卒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東夷之人也”(《孟子·離婁下》)。一說禹非經舜禪讓,而是逼舜讓位(《韓非子·說疑》)。

禹(生卒年不詳)姓姒,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一說名文命。鯀之子,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禹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古南部一帶),遷至嵩山下(今河南登封),原為夏後氏部落領袖。

鯀因治水無功被殺,禹奉命繼續治水,勞身焦思,十三年中,三過家門不入。終於用疏導的方法治平水患。後因功由四嶽(四方部落首領)推薦,被舜選為繼承人,“盡力於溝洫”,發展農業生產。舜死後禹繼位。居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後居都陽翟(今河南禹縣)。

傳禹曾鑄造九鼎,用銅作兵器。在位時,四嶽推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死,又推舉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後禹在東巡時死於會稽,其子啟奪伯益位自立,建立夏朝。

皋陶

皋陶(生卒年不詳)一作咎繇。姓偃,東夷族首領,傳說中舜時任士,主刑罰,為舜之輔佐之一。曾佐禹治水,久著勞績於外。力事規諫,明法造律。

後被禹選為繼承人,因其早死,未繼位。子孫封於英、六、舒、廖(今湖北英山、安徽六安、舒城、霍邱一帶)。

夏啟

夏啟(生卒年不詳)亦稱夏後開,夏代第一個國王,禹之子,母塗山氏之女。繼禹而立(一說啟始建夏朝),約前2198—前2189年在位。

相傳禹始在位時,曾舉伯益授以政事。及禹卒,諸侯皆棄益而朝啟,遂即位。益幹其位,被殺死。夏啟確立傳子製,有扈氏不服,與啟征戰於甘(今陝西戶縣西南),被滅。夏啟大會諸侯於鈞台(今河南禹縣南),諸侯皆用命。啟征西河,誅武觀,曾使蜚廉析金於山川,又命人鑄鼎於昆吾(今河南許昌東);啟曾作九韶樂舞,並在大穆之野舉行樂舞會。夏啟亡故,子太康立。

商湯

商湯(?-前1588)即商武王,又作武湯、天乙湯;姓子,名履。甲骨卜辭作唐、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王朝的建立者。原為商族部落領袖。約前1783—前1754年在位。初繼其父癸而為商族領袖,夏之方伯。始居於亳。商湯與有莘氏部落(今聚居於山東曹縣北)通婚,任用仲虺和伊尹為左、右相,共輔國事,積蓄力量準備滅夏。後陸續攻滅夏屬國葛(今河南寧陵東北)、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今河南濮陽南)等國,曆經11年征伐而無敵,成為當時的強國。遂伐桀。出征前,作《湯誓》,述桀之罪,號召臣民同心協力致天之罰。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戰,桀大敗而逃。

此後三千諸侯大會,湯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三讓,諸侯不從,於是湯繼天子之位,建立商朝。鑒於夏代滅亡的經驗教訓,商湯作《湯誥》,對那些亡了國的夏民,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即王位後,逐漸開拓疆域,西方氐羌也稱臣納貢。又作《明居》(陳述明居之法),安撫民心,發展生產。湯注意“以寬治民”,在他統治期間,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13年後,湯卒,因長子太丁早死,次子外丙立。

武丁

武丁(?-前1192)商代國王。後世稱作高宗。傳說名昭,為盤庚弟小乙之子。

他即王位後,便提拔傅說執政。傅說原本為刑徒,被武丁發現,並加以重用。武丁還任用甘盤為大臣,力求鞏固統治,增強國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武丁由於將商王朝推向極盛,被稱作中興之王。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麵的虎方、東麵的夷方、北麵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對鬼方用兵3年才攻克。據《殷墟卜辭》記載,武丁的妻子婦好還親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辭》中還有許多獲羌、用羌的記載,即抓獲了羌人的俘虜並用作人祭的犧牲,且數字驚人。武丁向四方連年用兵,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爭,為王朝形成“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矗武丁在位59年,死後,由其子祖庚繼承王位。

姬誦

姬誦(生卒年不詳)即周成王,西周王。姓姬,名誦,或作庸。武王之子。繼位時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疑周公欲篡王位,與武庚聯合作亂。周公率軍東征,經三年,誅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又東伐淮夷及奄,命召公奭於洛邑建東都(今河南洛陽),以鎮撫東方,並安置殷遺民。周公攝政七年後還政。姬誦營建洛邑,東伐淮夷,繼續分封諸侯,周王朝疆域進一步擴大,政局安定,以至邊境息(慎)族等來朝納貢。

比幹

比幹(前1092-前1029)紂之叔父(周宗族伯叔,一說為紂庶兄),商紂王時少師,為輔佐臣之一。

比幹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力諫,三日不去。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殺比幹,刳視其心。

伯夷

伯夷(生卒年不詳)相傳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龍南)人。原為孤竹國君長子。其父欲立次子叔齊,當父死後,叔齊不肯繼位,讓位於他,他不受。後與其弟叔齊奔周。周武王伐商,兄弟二人叩馬苦諫。商亡,兩人均逃隱於首陽山,恥食周粟,采薇為生,最後餓死。

姬昌

姬昌(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商末周族首領,商紂時為西伯,亦稱伯昌,任用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等賢才,施行裕民政策,勢力日盛,為紂所忌,被囚之於羑裏(今河南湯陰北)。後獻有莘氏之女、驪戎之文馬等,始得獲釋。

姬昌曾解決虞、黃兩國的爭端,出兵進攻犬戎、密須(今甘肅靈台)、黎(今山西長治西南)、邗(今河南沁陽西北),又擊滅崇(今陝西長安灃河以西),修建都城豐邑,並擴充勢力到長江、漢水、汝水流域,作滅商之準備。姬昌在位50年,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