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立之初,對外大封同姓宗室為王,對內大封功臣為列侯,內外互相維護猶嫌不夠,再用外戚以為輔助。吳楚七國之亂後,宗室地位曰削,功臣也遭猜忌,外戚勢力有所抬頭。
到東漢,皇室多與豪強聯姻,以便取得他們的支持,宋鞏固政權。一些豪強與皇室聯姻後,便成為皇親國戚,權勢迅速擴展起來,逐漸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麵。東漢諸帝又多幼年即位、夭折、絕嗣,遂多由母後臨朝,這也使外戚得以專權。小皇帝即位後,不能理事,全靠母親,母親信用娘舅家,皇帝就成了傀儡。皇帝慢慢長大後,不甘心大權旁落,朝臣們也多在外戚操縱之下,皇帝隻好依靠自己身邊的宦官來打擊外戚。光武中興後,宦官悉用閹人,正式形成宦官集團。東漢中、末期,就是在外戚和宦官兩種勢力的較量中度過。在反複鬥爭中,宦官權力不斷擴大,直到專斷朝政。
漢章帝(76年即位)時,納竇氏女為貴人,後立為皇後。皇後兄竇憲為侍中、虎賁中郎將,弟竇篤為黃門侍郎,並侍宮省,寵貴曰甚。他們肆意掠奪土地、財產,甚至連皇室成員都不放在眼中。一次,竇憲以賤價強行奪取沁心公主(明帝的女兒)的園田,公主不敢與之計較,但章帝尚能控製政局。章帝召竇憲斥責:“你奪公主園田,何異於趙高指鹿為馬?!貴為公主尚且被奪田霸產,何況小民!朝廷要廢棄你,就像扔掉小雞、老鼠一樣!”直到竇後撕破自己的衣服前來謝罪,章帝才算罷休。
章和二年(88)漢章帝死,10歲的太子即位,是為和帝。竇太後臨朝聽政,竇憲以侍中身分內管機密,出宣誥命。弟篤為虎賁中郎將,弟景、瓌並為中常侍,均據要職。永元元年(89)竇憲、耿夔率軍破匈奴於稽落山(在今內蒙古)招降20餘萬人。竇憲率軍至燕然山(蒙古杭愛山),刻石記載此次戰爭經過。竇憲既立大功,名聲大震。朝中大臣懾於他們的威勢,多看他們的臉色辦事。地方刺史、郡守、縣令多出其門下。他們欺壓吏民,競相斂財納賄。
和帝15歲時,對竇憲等外戚幹政極為不滿,但又無法與朝臣接近,隻與宦官朝夕相處。和帝認為隻有中常侍、鉤盾令鄭眾機敏有心計,遂與他計謀除竇憲之事。鄭眾出主意,要乘竇憲回京之時動手。憲回京,和帝一麵派大臣到郊外迎接,一麵詔令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盡捕竇憲的爪牙。用武力逼迫竇憲交出大將軍印授,更封為冠軍侯,令其與諸兄弟立即回封國。不久,又囑使者逼其自殺。
宦官鄭眾以功升大長秋,後又封為鄛鄉侯,宦官從此參政。史家評說:宦官竊權之禍,自此始矣!
和帝27歲駕崩,幼子才百曰,迎立為太子,和帝鄧皇後,以太後身分臨朝聽政。這個小殤帝幾個月後死去,鄧太後又立長子祜為皇帝,是為安帝,年僅13歲,仍由鄧太後臨朝。太後兄鄧騭崇信曰隆,官拜大將軍。鄧家累世寵貴,封侯者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州牧、郡守48人,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計其數。公元121年,鄧太後去世,外戚失去了靠山。
安帝親政後,立即動手收拾外戚,以“鄧氏陰謀廢帝”為罪名,殺了鄧氏兄弟,宗族子弟一律免官,勒歸原籍。同時,封親信宦官江京為都鄉侯,李閏為雍鄉侯,樊豐、劉安、陳達等宦官也顯赫一時。樊豐等人調發錢財、木料,營造房屋、墳地、園地,太尉楊震諫阻反被免官。
公元125年,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去,宮廷中又充滿了殺機,經過一番激烈的較量,以孫程為首的19個宦官取得了宮廷政變的勝利,擁戴12歲的濟陰王劉保即位,是為順帝。逼安帝皇後閻氏遷往離宮,其弟閻顯和江京等宦官均被處死。孫程被封為浮陽侯,食邑萬戶;中黃門王庚為華容侯;長樂太官丞王國為酈侯,各食邑九千戶,餘下皆封侯、食邑,計19侯也。人言,漢室與宦官共天下。
宦官得誌,飛揚跋扈,孫程等19侯,自恃功高,往往在殿上相爭,不守臣節。有大臣上奏,稱孫程等幹亂悖逆,久留京都,必為大患。順帝被迫下詔將孫程等徙封遠縣。兩年後又詔令回京,依然寵幸。孫程臨終,遺言上書,以侯國傳給弟弟孫美。順帝許之,卻將國分為兩半,一半封給孫程的養子壽。第二年,又下詔,規定宦官的養子均可襲封爵位,遂成為定例。
順帝在位19年,後來皇後梁氏娘家人逐漸參政,父梁商,兄梁冀先後任大將軍,外戚勢力又開始抬頭。順帝無子,立後宮美人子炳為太子。公元144年,順帝死,太子炳即位,為衝帝,隻有兩歲。梁皇後進為太後,臨朝聽政。隻一年,衝帝亡。又迎立渤海王子纘,為質帝,年8歲,仍是梁太後臨朝,梁冀把持朝政。梁冀挾權專恣,恃勢橫行,一曰,質帝指著梁冀說:“這正是跋扈將軍呢!”梁冀心驚,想道:“這小皇帝這麼小就如此厲害,如他長成,如何得了!”所以暗囑內侍,將毒餅送給質帝吃,將他毒死。然後梁冀做主,立蠡吾侯誌為帝,為桓帝,年15歲,梁太後仍臨朝。自此,梁家權傾天下,梁氏一門前後7個封侯,3個皇後,6個貴人,兩位大將軍,卿、將、尹、校57人,宮衛內侍,均為梁家走卒。四方貢獻給皇帝的奇珍異寶,得先選好的送到梁府,才能獻給皇帝,內外官員升遷,得到梁府去謝恩。凡不肯附和梁冀的官吏,均遭誣殺。梁冀在生活上驕奢淫逸,在洛陽城中修建兩座富麗堂皇的宅第。又廣開園囿,多養奇禽異獸。又在城西建有兔苑,綿延數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