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做善借之人:善借人力才是大功夫(二)(1 / 3)

善於合作,才能做大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單個的力量是軟弱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隻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

經商賺錢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那麼與人合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何做到互惠互利,共享共榮呢?在這方麵李嘉誠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李嘉誠是一個朋友眾多的商人,但李嘉誠還是一個善於與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樣與朋友一起做生意這方麵,李嘉誠有著一整套心得體會。舉例來說,在投資北京王府井建設的項目中,他與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談到與朋友一起做生意,李嘉誠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1.互惠互利,共渡難關

李嘉誠認為,當貿易的雙方都遵守互惠原則時,就會演變成自由貿易的關係;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則,就會形成保護主義。向對方敞開大門,既有利於吸收對方的有利方麵,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商業原則。從商業的發展來說,企業結盟的最大一股推動力是市場和技術。

在過去,不同的技術各自獨立發展,很少重疊。今天,幾乎沒有一門技術和一個領域還是這種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門,都沒有辦法供應公司需要的一切技術。所以,製藥公司必須和遺傳學家結盟,電腦硬件公司必須和軟件公司結盟。技術發展愈快,企業也就愈需要結盟。在這種結盟的背景下,技術和信息的交流、資金和人員的滲透都會給自己的公司和夥伴公司帶來巨大的活力,並極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所以說,商業合作的魅力就在於此。

2.選擇盟友要共享共榮

李嘉誠認為,商業合作應該有助於競爭。聯合以後,競爭力自然增強了,對付相同的競爭對手則更加容易獲得勝利。但是,有許多公司之間的所謂聯合隻是一種表麵形式,在利益上並沒有達到共享共榮,這種情況往往就容易讓對手從內部攻破而導致失敗。

戰國時,魏國在選擇聯合對象時所注意的一點是“遠交近攻”。韓、魏、齊三國結成同盟,打算進攻楚國。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謹慎行事,秦國就會出兵,因此三國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態度,提出進攻秦國的建議。三國的提議,對楚國來說是收回曾被秦國掠奪的領土的好機會。楚國答應了這個建議的情況被傳到了秦國後,韓、魏、齊三國先向楚發起了進攻,但秦國卻坐視不管,於是獲得了全勝。楚、秦二國就是在選擇合作夥伴時的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由此可知,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3.分利於人則人我共興

對於經商,中國人一直以謀求利益為經商之目的,所以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百年來,商人們抱定一個宗旨:無利不起早,沒有利潤的事情是商人們所不願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誠在生意合作中總是抱著分利與人則人我共興的態度,與他人積極合作。

當然,與李嘉誠抱有一樣態度的香港商人並不在少數,例如香港地產巨子郭得勝以他的憨厚的微笑和細心經營,在創業之初,微笑使周圍鄰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漸好起來,他批發的華洋雜貨及工業原料,價格都很適中,街坊都說“他是個老實商人”。說也奇怪,人越老實,客戶越喜歡跟他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東南亞拓展市場。1952年索幸改稱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專注洋貨批發。沒多久,街坊不再稱他郭先生,改稱他是“洋雜大王”了。

采用讓利法則不僅能夠吸羅顧客的購買欲,還能夠招來更多的合作夥伴,使你的財源滾滾而來。無論是李嘉誠還是郭得勝,與人分利、誠實經商都是他們獲得成功的重要秘訣。有福同享,互惠互利,共存共某,是利益分配的重要原則。論功行賞是對人才的厚待,熱心公益是對社會的厚舉。利益分享意義重大。

李嘉誠成功哲學:

“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策略,除非你不想做大自己。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這要牽扯到利潤的分配的關係。因此真正的合作建立於誠摯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

強強聯手,優勢互補

不同的組合可以互補增值,團結就是力量,達到1+1>2的效果,這就是強強聯合的核心思想。

在成功抵禦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之後,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將重點推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的發展,以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局。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中藥港”)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

當今全球每年中草藥產品及健康食品的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且正以年均高達兩位數的速度迅猛增長。為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香港特區政府已製定出一項龐大的10年發展計劃。1999年7月,香港特區政府製定的《中醫藥條例》獲得香港立法會通過。從此,香港所有中醫師必須注冊,而批發及零售中藥材也需領有牌照。隨後,香港政府根據《中醫藥條例》成立了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製定附屬條例,使中醫注冊工作可以順利展開。

2001年5月,香港中藥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計劃分階段支持中藥的標準化和認證、產品研發、安全評估和藥品成效臨床科學研究,確保產品品質和成效,提高中藥在國際上的認可性。

與內地和台灣相比,香港在中醫藥方麵的基礎薄弱,起步也比較晚。

內地的中醫藥發展雖然十分成熟,卻主要局限於國內市場,沒有走向海外,發揚光大。而香港背靠內地,可以借助內地豐富的人才、科研、經驗、原材料、產品等資源,成為引領內地中醫藥走向世界舞台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