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學經商,先學做人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於做人的成功;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在於做人的失敗。因此,學會做事與做人意義非同一般。
“晉商”當年可以聚集富可敵國的財富並在曆史上興旺了幾百年,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他們並沒有單獨地“在商言商”而是更多的學會了做事與做人。所謂做事就是不完全把生意當做生意來做,而是將生意當做事業去做,不完全被商業利潤所迷惑,更多的是去追求一種人生的價值;所謂做人就是在做事之前先學會如何去做人,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而後從信中取利,在信義中求發展。毫無疑義,“晉商”的成功更多的時候表現在他們做人的成功上。在一個交通與信息都很封閉的時代,能夠僅憑一張票據就可以取代上千上萬兩的白銀,除了有巨大的財富作為保證之外,“晉商”給予人的信譽所起的作用恐怕更大。
大凡成功者,在談到成功時,很少談做事,主要講做人。“未學經商,先學做人”是李嘉誠經常說的一句話。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府城(現潮州市湘橋區)麵線巷一座古宅裏的書香世家。
1940年初,11歲的李嘉誠隨家人為逃避日軍侵略戰禍,輾轉遷徙香港。
李嘉誠的父親、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李雲經麵對現實,攜長子李嘉誠果決地走出象牙塔。他要求李嘉誠首先“學做香港人”。
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它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
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可以立足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
李嘉誠遵秉父旨,勤學苦練。即使後來因父親過早病故,李嘉誠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鍾表公司當學徒,每天1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他也從不間斷堅持業餘學習廣州話和英語。
英語更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長江塑膠廠創業的過程中,李嘉誠就憑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接洽,而贏得了使長江塑膠廠起飛的訂單。而李嘉誠之所以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膠花大王”,其契機就源自李嘉誠從英文版的《塑膠》雜誌獲取了可貴的信息。至於李嘉誠後來大規模的跨國經營,就更離不開英語了。
我們可以假設,李嘉誠假使隻會說他的潮汕話,那他的商業活動就最多隻局限於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也很有限了。
1943年,李雲經英年早逝。他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給李嘉誠留下一副家庭的重擔。但另一方麵,李雲經給李嘉誠留下了終生受益的豐厚遺產,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比如“貧窮誌不移”,“做人需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