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數碼彩電基本原理與檢修方法(一)(1 / 2)

第一節 模擬電視功能控製的數字化運行

一、模擬電視功能控製方式和內容

模擬電視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首先實現了功能控製的數字化,機內設有微控製器係統,通過紅外線載波實施整機功能的數字化控製。為了實施這項功能,電視機必須具備以下兩類主要芯片:

(1)用以控製全機操作和調諧的微控製係統,一般由微控製器和電可擦隻讀存儲器ROM組成。前者內設有單片機如80C51、MSC-51、Z86C43等,也就是說在微控製器核內含有CPU、ROM、並行輸入和輸出端口電路、串行輸入和輸出端口電路、定時器斛數器、中斷控製、係統時鍾、係統總線。此外為適應電視機需要而設置了各種量的寄存器和其他電路。外接的E2PROM、主要用以存取實時電視機中各種參量,並保留關機時各種量,以便在下次開機時仍能顯示關機時的頻道、音量、屏幕參數,以及圖像和伴音諸多模擬量(如亮度、對比度、色飽和度、高音、低音、平衡等)。而這些量的控製主要通過微控製器控製處理器來實現。

(2)用以處理電視中頻、視頻信號和伴音信號以及行、場掃描的小信號處理的處理器。所以處理器也有相應的寄存器和相關的微處理器功能,也就是說,它有一個指令執行機構。

顯而易見,微控製器係統能夠實施以下的基本功能控製:

●頻道選擇、預置、自動搜索、半自動搜索、微調、跳躍以及AFC開關等;

●進行製式識別與切換的控製:其中包括彩色製式(PAL、NTSC、SECAM)、伴音製式(D/K、B/G、M、N、BTSC、NICAM)識別與切換以及場頻識別50/60Hz;

●圖像畫質的控製:對比度、亮度、色飽和度、鮮明度、黑電平延伸、藍電平延伸、瞬態圖像色彩校正等,以及一些組合畫質的控製如柔和型、標準型、動態型、自選型:

●在屏顯示(OSD)功能控製:提供屏顯菜單字符與色彩,其中包括接收電視頻道和製式,各種模擬量等級調整。調試菜單,商標與特殊標記(如KONKA、標記動畫)以及不同文字菜單選擇等:

●綜合功能控製:待機、定時開關機、睡眠定時、無信號轉入藍屏、TV/AV切換、頻道編輯、Et曆顯示、出現故障保護性關機等;

●伴音功能控製:音量、自動音量電平控製、高音、低音、平衡、重低音、環繞聲、以及組合伴音功能(如標準、語言、音樂、自選)等。

圖像和伴音模擬量控製一般采用6位脈寬調製方式,鑒於26=64,控製量可分成10個等級(063)。通常31、32級處於中間位置,如調整左、右聲道的平衡就選在31級,這類控製直接通過微控製器引線到TV處理器,每個量用一條線來控製,所以微控製器與TV處理器間僅畫質和伴音模擬量控製就有10條左右的連線,這種每個量直接連線控製的方式,謂之直接控製,如20世紀90年代初廣為采用的飛利公司TV處理器TDA8361/TDA8362就屬於這一類。顯而易見,直接控製引線多,控製量少,如圖像幾何校正、芯麵參量控製往往是用手工來完成的(如調節電位器、線圈等),這樣外設調整元件也多,所以相對麗言,故障率較高,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各主要集成電路廠家,廣泛推出利用I2C總線控製的TV處理器以及相關的其他芯片,從而使功能控製數字化,實現了I2C總線控製的這類電視機,在中國往往叫做數碼彩電,因為它像微型計算機一樣利用時分複用的方式,通過數據總線來傳送指令並回答執行情況,通過時鍾線來規範運行節奏,從而完成多功能控製,全麵實現了功能控製數字化,而其功能控製還增加了以下幾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