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2)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這一名詞,是近百年才有的新名詞。這一名詞所包括的不僅僅是兼容固有的中國傳統學術,也包括現代有關我國人文的學術研究。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範疇,但這些內容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

但是對於國學的定義,不同學者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國學之名,起於清末民初。20世紀初,章太炎著《國故論衡》,將國學認同於國故。他又做過《國學概論》的講演,是國學的代表作。所謂“國學”即中國學術之意。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在日本主編《民報》時,就舉辦過國學講演會、國學振新社,並為設在上海的國學保存會主辦的《國粹學報》撰文。

章太炎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

張岱年說:“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舊版《辭源》上說:“國學,一國固有之學術也。”此說雖簡短樸實,然而卻說到了點子上。

鄧實給“國學”下定義說:“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

湯誌鈞對此作了進一步闡釋,“國學”為一國固有之學,愛國就要愛一國之學的國學。中國是有悠久曆史、燦爛文明的國家,《史記》記錄了自從黃帝以來的曆史,成為中國民族的象征。此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曆代相傳,至孔子而集國學之大成。這種傳統思想文化,也就是所謂“國學”。曹聚仁對此有比較明確的定義:“國學者,中華民族以文字所表達之結晶思想,用合理的、組織的、係統的方式記載其生滅,分析其性質,羅列其表現形式,考察其因果關係者也。簡言之,國學者,以我國固有學術為研究之對象,而以科學方法處理之,使成為一種科學者也。”

因此可以這麼說,國學就是中國自己本土發生的,有著中國特色的許多學問,這些學問不是在中西文化溝通以後才產生出來的,而是在東西文化未溝通前就早已傳承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曆史的中國文明與中國學問。

與國學相當的名詞,還有國粹與國故。

國粹有誇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之意,又有選擇精粹拋棄其他的意思,故有人認為用國粹不妥,這才改名為國故。國故即本國文獻的意思。不論精粹不精粹,過去的文獻總是可寶貴的史料,皆可人國故範圍,但國故隻能代表研究對象,而不代表研究這種對象的學問。故有人改稱其為國故學。胡適1923年在《國學季刊 發刊詞宣言》中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裏,隻是‘國故學’的縮寫……‘國故’包含‘國粹’,但它又包含‘國渣’。‘國故學’的使命是整理中國一切文化曆史。”

20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西學對中學的衝擊和刺激,為了有別於西學,於是提出了“國學”這個概念,因此可以這麼說,國學是在與西學相對立的曆史條件下提出的,是有別於西學的代表中國本土的文化。

但是,國學並非傳統學術的簡單延續,而是中國學術在近代西學影響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渡形態。

胡道靜說:“如果以對國學的態度、提倡國學的目的為標準,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視國學為立國之本、民族之魂,認為國學的興衰,關係著中華學術之前途和國家民族之命運;另一派則認為國學是國故學的縮寫,是一門研究中國過去的曆史文化的學問,曆史上的一切,都屬於國學研究的範圍。”

國學分類

先秦的六經與諸子是國學的源頭。此後曆代,漢有漢學,宋有宋學,清有清學,都對國學的形成發展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國學的範圍很廣。國學的分類,也是知識的分類,或是學科的分類,在中國古代,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法。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