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雁過留聲(1 / 1)

——我所認識的藍天雁

吳金福

初識朱華燕,是源於工作。

那時,我倆均供職於油城茂名某金融機構。不同的是,他專職於文字,而我卻終日廝混於數字之間。其時朱華燕已是一個頗有名氣的青年詩人,藍天雁這個浪漫的筆名更是聲名在外。我充其量也隻能算是個有點狂熱的文學青年而已。

朱華燕的才氣在單位是人盡皆知的,人稱“秀才”。自然也因為才氣,他便成了許多文學青年的偶像,其中就包括我。時常在單位的刊物,以及各類報刊雜誌上看到藍天雁的作品,總會很仔細地拜讀。無他,隻因為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作家,而朱華燕恰恰是我身邊距離最近、最熟悉的作家。工作的緣故,偶爾有一些機會可以讓其幫忙改改稿,仿佛也有頓悟的感覺。

後來,我們樓上樓下辦公,接觸漸多,對朱華燕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朱華燕在我心目中的文人形象,反倒是更真實、更自然了。

華燕的生活不拘小節。曾記得,在大多數人都擁有摩托車的時候,朱華燕仍然喜歡騎著他那輛半新不舊的自行車,很有點仙風道骨。印象最深的是,華燕也曾自詡“有房有車人士”,而其所指的“四個輪子”無非是指摩托車、自行車各一輛而已。文人的幽默性情可見一斑。

原以為像朱華燕這種筆下洋洋灑灑、文字浪漫多情的才子是不應該缺少佳人的。但華燕獨獨例外。我認識的朱華燕一直孑然一身。或許是文人固有的清高吧。然而朱華燕又絕非一個矯情的人,隻是堅持一種對真摯愛情的執著追求。他這種追求常常流露於筆端,大量的情感文字便是見證。

緣於對故土的熱愛,這位廈門大學的高才生畢業後回到了家鄉油城。盡管工作很忙,卻始終堅持筆耕,除了完成了本職的文字工作之外,各類題材的作品也多有見報。又因為對夢想的追求,兩年前他再一次選擇了遠方,在繁華的省城謀得一職,繼續自己的夢想。

天道酬勤。知道朱華燕即將出版他個人的第三本作品集,很為其高興,畢竟對一個擠在工作之餘的年輕作者來說,能夠這樣高產並不多見,也殊為不易。

虔誠地捧著華燕最新書集的手稿,一睹為快。文如其人,文章一如華燕為人,沉穩而積極。

往事如煙,情深似水。華燕娓娓道來的往事,總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啊,每一個人都有一些難忘的往事,諸如童年的樹膠槍,諸如那夏日聒噪的蟬聲,又諸如那捉魚打鳥之類的趣事,以及那人生中不複再來的許多第一次。“回首往事,心情如水。”往事如水般的柔情,如水般的深沉,也如水般的長流不息。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當年。

青春頓悟,歲月流金。華燕筆下的青春,是磨難,是感恩,更是一事一智的感悟。華燕風華正茂,正是人生最美年華。而他獨特之美,在於其對人生的思考,對青春的感悟。華燕的激蕩青春裏,或者沒有太多的燈紅酒綠,但一定不會有太多的遺憾和後悔。華燕今天的成就正是青春年華最好的詮釋。

愛情物語,誰與共鳴?華燕不是一個風流倜儻的人,至少我認為不是。然而,讀罷華燕那風情萬種的情感文字,卻是溫柔婉約,柔腸百結。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那些娓娓道來的情書,仿佛字裏行間透射出一種平實、直率卻又奔放的情懷。這是一隻多情的雁。他多情,筆下經意不經意間流露出對真愛的渴望,讓人感受到熾熱;但他又理智得驚人,麵對浮華俗世那泛濫的愛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矜持。在當今輕浮的世界,華燕似乎並不容易覓得他那筆下的愛人。祝福他。

遊曆人生,風景一路。從聖潔神秘的西藏到流金溢彩的澳門,從古老的西安到夢幻的瀘沽湖,書集中大量的遊記情景交融,無限風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或許正是這種遊曆的人生,那充滿靈性的山,那多情溫婉的水,才成就了朱華燕筆下那無限的風光。

其實在我心目中,華燕一直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有心人。正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才把那些古板的方塊字堆砌成如此美妙的篇章。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時光的流逝中留下人生的印記。有的人用物質,有的人用情懷,而華燕用了自己的筆,用了他犀利而又溫情的筆,把情懷留在了字裏行間,留下了那滿屋的書香。

藍天雁有淩雲誌,搏擊長空正其時。

願與華燕共勉,並衷心祝願藍天雁在廣袤的藍天更愉快的翱翔。

2006年1月22日於南方油城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