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
南方的蟬聲來得比較早。正月剛過,蟬們爭先恐後地從地表下爬出來,脫開包裹的殼,在春日裏高歌。
早晨,中午或晚上,蟬們不放過表演的機會。躁動的蟬聲把南方的春夏兩季渲染得熱鬧非凡。
蟬是南方農村孩子歡樂的道具。
在我孩童及小學階段,蟬曾給我美好的回憶。
我曾細心觀察過蟬,蟬的構造激起我極大的好奇心。每到春夏兩季,晚上下自修後,我都會抓幾隻蟬蛾,然後拿回家放在桌子上,慢慢看它把殼褪掉,然後看它蛻化成蟬。蟬蛾褪殼時,背部先裂開一條縫,慢慢弓形,蟬的身體慢慢露出來一部分,然後是頭部,再露出翼,最後才是尾部,如果是在樹上,蟬蛻出來一般是倒掛的,等翼完全長得豐滿且相對成熟時才會飛走。最神奇的要數蟬翼,生長快速,從蟬殼蛻出來後,先是一丁點,半透明,不出一支煙的功夫,便可蓋過尾部,成了蟬美麗的衣裳。
鄉村的蟬很多,我們幾個小夥伴,經常一起抓蟬。抓蟬的方法有幾種,常見的是用橡膠,浸泡煤油,過了三兩天,使橡膠變得粘稠,然後找一條竹竿,在稍小的一端粘一點,伸到蟬的背後,輕輕一點,就把蟬的翼粘住了。特別是蟬在得意忘形叫唱時,最容易發現並粘捉。把它拿下來後,就放進袋子裏。到鄉村轉一圈,通常會收獲小半袋。我們把捉到的蟬,拿來玩耍,有時拿來喂鴨子,鴨子把它吃下去以後,蟬還在鴨肚子裏叫。那種情景覺得很好玩。我們有時也會把蟬烤來吃,烤熟後蘸點鹽,味道很香。
還有一種能捕獲更多蟬的方法。在天氣好的夜晚,樹林或竹林裏,點燃一堆火,然後猛搖樹木或竹林,蟬被驚動,紛紛向光亮的火堆裏飛撲過來,透明的蟬翼被火苗一下子燒掉了,隻能在周圍撲騰,這時盡管去撿就是了,可以就地烤來吃,如果撿多了拿回家,還可以做一道菜。
蟬也曾經留給我慘痛的記憶。在我們老家,有一種帶硬刺的植物,長成球狀,叫老鼠簕。就是老鼠都怕它,可見它的厲害。農村種有果樹的鄉民,常常用老鼠簕圍幾圈樹身,老鼠就難以爬上去,達到保護果實的目的。有一次,天灰朦朦亮,我就爬起身去捉蟬,在一棵果樹的樹身上,一隻蟬正忘情的叫著,離地大概近兩米高。我那時大概一米三、四左右吧,夠不著,又看不大清楚,憑聲音知道蟬的位置,也隱約看到它,於是在它的背後一個跳躍,用手猛一抓,我的媽喲!我痛得蹲了下來。原來,蟬就伏在老鼠簕的上麵,我抓到了一把老鼠簕!看了一下手,滿手是刺兒,血絲慢慢滲透出來。我趕緊跑回家包紮,祖母、母親齊幫手,都無法把刺挑出來。隻因刺與肉難分,血肉模糊,且數量眾多。後來一天挑一點,半個月才把刺完全弄出來,得到康複。捉蟬的代價太大了。
蟬在我童年占了相當的歲月。每年,蟬聲都會勾起我的追憶。
蟬聲,如歌。
2005年7月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