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飛英市的越劇團團長上任才半年多,他就是知青王友義在鎮上的好友趙海林。今年52周歲,他比以前魁梧得多了,現在長得有點像電影明星薑文。當年,戚子與王友義還在他家吃過晚飯。
國家恢複高考的第三年,趙海林考進安徽戲劇學院編劇係,畢業後分在當地黃梅戲劇團工作。因老母、妻兒都在太湖鎮上,所以去年下半年調回飛英市工作,正好與戚子擦肩而過。
2008年4月28日下午,趙海林在外麵出差回來上班,把傳達室裏的報紙、信件全拿到了辦公室。“嘩”一下子,全散亂在大辦公桌上。
“四川省康巴縣川美鎮中學戚”這封遠方來的掛號信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感到納悶:“那裏我沒有親戚,也無朋友和熟人啊?”
他拆開大牛皮紙信封,一張紙掉在桌子上,拿起一看,是封短信。“戚子!名字好熟。”
他想起來了:“那不是王友義當年的女朋友?”為了穩重起見,他立即打電話到苕溪中學谘詢,她就是原太湖公社戚家兜的戚子。
趙海林馬上來勁,泡了一杯茶,熱氣馬上輕輕飄散開來,一股清香撲鼻而來。
他坐在紫紅色大轉椅上,點了一支中華牌香煙,認真看起了劇本。
不一會兒,他邊看邊點頭,有時還會心一笑。看完劇本,趙海林心想:“寫得不錯,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有較好的教育意義,現在缺少這樣的劇本。戚子不簡單,要好好刮目相看了。”
隨即,他自報家門,用手機向戚子發了一條短消息,說信與劇本都已收到,請不要牽掛。又向她表示感謝,並讚揚她劇本寫得不錯。還提了一條修改意見,建議戚子把第一場與第二場戲進行濃縮、合並為一場戲更好。
戚子馬上回信:“想不到這麼巧,我們真是有緣。謝謝指教,到底是科班出身。暑假回來,我再當麵向您討教。”
趙海林的手機又響了起來,是王友義發來的短消息:“五·一節我來飛英大學美術係,商量有關業務工作,你在嗎?”
他馬上回:“在本市過節,咱們到時一聚,我還要給你一個驚喜。”
飛英市的新農村建設,全國有名,已見諸多家報端。浙江美院準備與飛英大學的美術係聯合,深入基層,用畫筆歌頌新農村建設,然後到省城杭州辦一次畫展。王友義是美院的副院長,又曾在飛英市的太湖公社下鄉多年,故這次派他來打前站。
5月2日下午4點半左右,王友義公事完畢,來到趙海林辦公室。
他黑發中夾雜著灰白,但身板筆挺,白淨的臉上戴著琥珀色闊邊方框眼鏡,藝術家派頭十足。好友相聚,又久未見麵,兩人有說不完的話。
王友義突然想起來了:“你有什麼驚喜要告訴我?”
趙海林跟他開起了玩笑:“老戀人給你來信了,放在我抽屜裏。”
“還是老不正經,喜歡亂嚼舌頭。我哪像你啊,吃偉哥玩女人,風流又瀟灑。”
“你自己看吧。”趙海林把信和劇本放到他麵前。
“戚子!哪一個戚子?”
“我已經打聽過了,戚家兜的。”
王友義看完了信,被戚子的真誠和愛心感動了。他正要翻看劇本,趙海林打斷他:“5點半了,戚紅衛知道你來,他要請客,已經催過兩遍了。我借給你,夜裏你到賓館裏慢慢與老戀人相會吧。”
王友義伸出右手,在他左肩上用力支了一拳,然後把劇本放進包裏,兩人走出辦公室,與戚紅衛共進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