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種氣質
紀從遠
北京(BěiJī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全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
北京,我生長了17年的地方。 我愛這兒的人愛這兒的天愛這兒的地。
我愛北京,愛北京的氣質。
土地
北京,全市麵積16410.54平方公裏。 共轄16個市轄區、2個縣。
這真是個大得出奇的城市, 幾乎隻在城八區轉悠的我們根本無法體會一萬多平方公裏的概念。
16個區,2個縣。 或許這是全球最獨一無二的組合,把一個城市分成18份,也多虧了北京地兒大人多。
如今所說的城裏人,大都是指生活在城八區裏的。 但真正的城裏人,還得算二環以裏的胡同兒串子,他們才是皇城城牆裏的人們,真正的老北京吧。 生在海澱的我,對於老北京,頂多算是個近郊農民吧,可不,海澱這名兒不就是因為幾百年前這兒還是一片沼澤麼。要不是清朝皇帝們看中這上風上水上海澱的地盤兒,在這兒修了個頤和園圓明園,在海澱可真看不出一丁點兒老北京的影子。如今有了中關村這片全國頂尖的高科技園, 也算給新北京拔了拔份, 也讓海澱區成了北京的焦點之一。
人口
北京市常住人口1695萬人,是中國第一個齊聚56個民族的城市。
北京這個首都也的確是體現了全國的風貌,地廣人稠,獨特的性質也使北京吸引了來自各地各民族的人們,這也算是中華民族的包容性的體現吧。
這一千多萬人裏,不知有幾個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一定很少,越來越少。各地的學生為了來北京上學擠破腦袋, 畢業後為了在北京工作踏破鐵鞋磨掉三寸不爛之舌,之後更是拚命工作,在北京買房,落一個北京戶口,最好再生一北京兒子。
至於年輕時沒擠進北京的, 也都憋著股勁兒培養一個能去北京生兒子的兒子。 當然,以上一段兒話說得可能過於誇張,不過也確實能表達部分人的心理。 他們覺得北京就是塊兒寶地,是搖錢樹,是光宗耀祖的標誌。沒錯兒,國家有什麼福利第一個給北京,國家有什麼發展第一個給北京。 因為北京是首都是全國的中心,而我們不知道我們體會不到,因為我們是北京人。
再引入一個概念吧,北京人是什麼?
廣義上講:有北京戶口的中國公民。
狹義上說:身份證號110開頭的中國公民。
反過來想,剛才形容或是嘲笑外地人的我是什麼? 我的父輩呢? 祖父呢? 盡管我父母都是3輩以上紮根北京的老北京, 可是我的姓卻暴露了我祖先是山東人的事實。也許我的曾曾曾祖父也曾經為了紮根北京進京趕考,或是進京經商。那我還有什麼理由再嘲笑外地人? 即使你說你是純種老北京,你姓愛新覺羅,你姓葉赫那拉,你和你的祖先也隻不過頂多在北京生活了幾百年吧,更何況你還不是漢人。 不過如果你真證明了你是北京猿人的後代,到真是給自己正名了,我們也就不再說些什麼。
地域歧視真是大部分老北京的通病,不知這種遺傳病來自何時來自何方,也許從北京第一次成了都城就開始了的吧。
說起地域歧視那就不得不提上海,京滬恩怨真是解不開的怨念。
上海人精打細算,北京人說他們摳兒;北京人大方開朗,上海人說他們狂。
都說北京人對上海人最高的讚譽就是——你真不像上海人。
我曾經問過家裏的老人,為什麼咱北京人那麼看不慣上海人,他們無一都回答說倆大城市總有各方麵的比較, 上海人有諸多的不是……這種思想在老北京之間無聲無息的流傳著,而且這思想愈演愈烈越傳越邪。在皇城根兒呆慣了的北京人養成了大爺的脾氣,看你不順眼就隻挑你的毛病。
自我感覺良好的確是北京人改不掉的性格, 這種性格可以是灑脫, 可以是大度,可以是開朗,可以是奔放,但不能是孤傲,不能是排斥,更不能是歧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希望北京如此遼闊的土地孕育的是包容的性格,寬廣的胸襟。
語言
北京方言。北京話屬於北京官話,流傳於北京城區。有人把北京話口音濃重的普通話稱為“京片子”。
說了半天北京人就不能不提北京話。
我愛北京話,我被那一字一句京腔京韻深深吸引,這便是北京話所說的“味兒”吧。
記得小時候,家裏人隨口就蹦出幾句北京土話,普通話還說不利落的我聽得滿頭霧水。等到大些,終於能分清普通話和北京話的時候,國家正推廣普通話,我便成了家裏的監督員,誰說土話就打誰。 沒過幾天我就意識到了這項工作的困難,一個簡簡單單的“看”字,非要說成“瞧”、“瞅”、“瞜”,絲毫沒有“看”的影子,最終我也隻得放棄監督,索性自己也開口說了起來,甚至竟漸漸愛上了這北京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