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中國幾千年曆史所證實的政治定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誓詞中提出了“圖謀民生幸福”的目標,但囿於當時的曆史條件,這一目標成為他未競的心願。
時隔100周年,2012年11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誌代表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明確表示,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會動搖,新一輪的發展將更側重為民謀福祉。
他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中國未來幾年改革的脈絡和走向。中國,已站在新的曆史節點上,向著再改革的方向,開始了新的出發。
把人民的向往作為工作的目標,把人民的期待作為工作的動力,表明新一屆領導核心繼承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政策,有決心、有信心,也有能力帶領全國人民一起繼續創造我們幸福美好的生活。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改善民生與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放到一起,專列一篇(第八篇),明確“十二五”時期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務的重點是公共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人口計生等方麵,提出要加大民生投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統籌推進醫療保險、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製綜合改革。其中,特別指出要改革醫保的支付方式,健全全民醫保體係。
事實上,從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對外公布算起,新醫改大幕的正式開啟到今年已逾4年多。4年多來,全國各省市似乎仍然未能探索出一條明確路徑,來解這道世界性的難題。
醫改涉及到政府部門,涉及到醫院、醫生、患者、社保機構、藥品生產和流通的各個方麵,必然會引起一個製度體係、組織行為和各個不同主體利益格局發生一係列深刻的調整和變革。
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的醫療改革“石破天驚”。藍山通過縣級醫院支付方式的一係列改革,讓廣大參合群眾享受到了新農合政策的最大實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國家、省、市的充分肯定。
二
5元錢能幹什麼?10元錢能幹什麼?100元錢能幹什麼?在普通人眼裏,5元錢隻能買個牙刷,10元錢隻能吃一碗麵,100元錢也就夠買一兩包好煙。但是,在藍山,老百姓花5元錢就可以到村衛生室看一次病,10元錢就可以到鄉鎮衛生院看一次門診,100元錢就可以到鄉鎮衛生院住一次院。這就是被眾多媒體所關注的藍山“醫改神話”,這個“醫改神話”實現了普通老百姓的“就醫夢”。
近年來,藍山縣按照國家醫改“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基本要求,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實施“三步走”醫改戰略,切實對“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進行了積極探索。
第一步:從2011年起,就在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實行了“5+10+100”新農合付費模式(農民自付5元就能在村衛生室看病,自付10元就能在鄉鎮衛生院看門診、自付100元就能住院治療,其餘由新農合資金全額補償報銷),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在鄉、村兩級醫療機構“看病貴”的問題,促進了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全麵落實。
第二步:2012年,藍山縣又在縣級醫院實行“50+600”、“20+300”新農合付費改革(老百姓自付50元就能在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看門診、自付600元就能住院治療、自付20元就能在縣婦幼保健院看門診、自付300元就能住院治療,其餘費用由新農合資金全額補償報銷),基本建立起覆蓋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新農合自付線外全報銷支付模式,解決了農民在縣內“看病難、看病貴、報賬難”的難題,並有效促進了公立醫院改革發展。
第三步:從2013年3月1日開始,藍山縣打破城鄉醫保製度分設、管理分割的局麵,實行“三保一金”(三保:新農合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一金:城鄉大病救助資金)有機整合,完成了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和新農合醫保的並軌,實現了醫保待遇城鄉標準統一,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體係,推進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向縱深發展。
藍山醫改實踐三年多來,在財政沒有多花一分錢的情況下,就把這個關係千家萬戶,惠及廣大群眾的重要改革走好了第一步,走穩了第二步,邁出了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