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張鬆齡

以故鄉平遙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平遙往事》脫稿,各方麵的反響都很不錯,將在今年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前正式出版發行。這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內心感到莫大的寬慰。

踏實做事,造福桑梓。平遙商會以這本書的出版,再次踐行了立會的宗旨。尤其在人們熱衷物質利益的時下,關注純文學創作,並能以切實的幫助促其開花結果,努力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實屬難能可貴。商會諸多同仁的努力終結善果,作者的心血也得到回報,夫複何求?

山西順得橡膠有限公司對此書的出版用力最大,令人感佩。董事長彭文林,一個憨厚老實、不善言辭的平遙籍中年漢子,卻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闖出一片天地,生意做得老大。作為平遙商會副會長,文林視商會的事如自己的事一般,一向慷慨大方,盡心竭力。幾次接觸,我感到他身上頗有晉商遺風,外表不事張揚,內裏自有胸襟,性格不溫不火,一副古道熱腸。商會準備宣傳平遙、籌劃出書的事尚在醞釀之中,文林即表示全部負擔出書費用,解決了商會最大的難題。正是有文林的熱心支持,使得《平遙往事》能夠與讀者早日見麵,商會的一大願望變成了現實。在此,由衷地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關於這部小說,我隻談談自己初讀之後的感受。

作品帶給我最鮮明的印象有三點:

其一,寫出了真實的平遙(是“平遙的”)。小說所敘是1938年至1948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平遙的往事,大的事件都尊重史實,一些平遙曆史人物也用真實姓名,地點則是那些熟悉的古城街巷、鄉村田野。罪惡的戰爭頃刻間把一座曆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古城變為人間地獄……慘絕人寰的殺戮,血淚相和流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都曾在那裏發生。故鄉遭受的蹂躪和苦難,猶使人不堪忍受。作者為我們還原了故鄉曆史上最悲慘的、也是不能忘記的一頁,我這個故鄉人為此種曆史的真實驚怵不已。對曆史的真實再現,應源自作者生活的厚重積澱。這“生活”不是活在當下,這“積澱”也絕不限於沉浸於今天,應包括對於昨天今天明天的深切關照。能夠再現平遙某段真實的曆史,顯然是作者對平遙長期關注、研究和思考的結果。對平遙掌故的熟諳、對現實生活的入微觀察、對故鄉人乃至民族命運的關切,以及獨到的表達、獨特的視角(這兩點在下文述及),使作者成功把握住了真實的曆史和真實再現曆史的方式。

其二,寫出了特別的平遙味(是“平遙家的”)。可以說,這是一部用平遙話寫的一部反映平遙的人和事的文學作品。撇開人物塑造、環境描寫等不論,單說語言,作者從真實再現平遙曆史出發,大量采用平遙方言,使用的不少俗言俚語也都是平遙所特有,且大多準確、生動,令人玩味,基本做到了恰到好處,起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這無疑向平遙讀者增加了作品的親近感和真實感,讀到它的平遙人會說“真是‘平遙家的’”;同時,也給平遙以外的讀者平添了新鮮感,他們或許會說“這‘平遙家的’還真有意思”。

其三,寫出了典型的平遙人(是“平遙家”)。《平遙往事》中的“主角”都是些普通老百姓。以開顏料鋪子的劉先良一家為代表,他們像千千萬萬個平遙人一樣,老實本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不求聞達,隻為樂業,在地瘠人稠的環境中依靠自己的苦心經營艱難生存,卻也過得有滋有味。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碎了他們的安寧。麵對飛來的橫禍,他們不肯屈服,他們沒有苟且,在血與火中也要過活,也要活出尊嚴、活出意義。那個舍身一搏的宋老師,那個不顧個人毀譽的藥鋪周掌櫃,那個保持民族氣節的戲班高班主,還有那個忍辱負重、勉力維持一家生存的柔弱而堅韌的劉先良,以及他的兩個聰明機警、絕地求生後投身革命的弟弟,等等,他們的身上不就集中反映著平遙人的特質嗎?我以為,他們是真正的平遙人,是典型的“平遙家”、“平遙家”的典型;其實,也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分子。正因為有此民眾作主流、為脊梁,才培育出許多舍生忘死的子弟那樣義無反顧,不屈地抗爭,合力支撐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吧。這普通的平遙人,往往是真正的“平遙家”。以平民視野寫平民遭際,卻寫出了曆史的真實,這也是作品最使我感動之處。

世事無常,命運多舛。陰暗、無奈、曲折、災難,一切都擋不住曆史的腳步。擦幹眼淚和血跡,生活需要重新開始。劉先良們在平遙迎來解放的日子裏,開始新的生活。他們依然是重建家園的希望所在。這是我在作品稍顯壓抑的冷峻筆調中看到的一抹亮色吧,盡管微弱,但那是不可或缺的活著的信念。

一些零碎之感,姑妄言之。是為序。

2011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