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像“禮尚往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等都說明了這點。我們甚至可以說,人無禮不足以立身。不管是對長輩,上司,還是對朋友,陌生人,禮貌待人,有禮有節,不僅能顯示出你的品位,更能讓你贏得好人緣。從大的方麵來說,國家的治理也離不開禮儀,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

克己複禮行孝道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去世後,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孝在禮儀中固不可少。古人對孝非常重視,百姓以孝治家,君主則把禮儀具體化為孝用來治理天下,教化民眾。地方大臣舉薦人才也是以孝悌作為人才的標準之一,不孝在封建社會也是一項很重的罪名,輕則受皮肉之苦,重則被斬首示眾。

清代學者陸隴其,原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是康熙九年的進士,他先後擔任過浙江嘉定和河北靈壽的知縣,為官清廉,不僅受到士子百姓的讚頌,也常受到朝廷的表彰。陸隴其做縣令時,提倡儉約樸素,以德行教化百姓。如果遇到父親告兒子不孝,陸隴其不用威勢壓人,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往往聲淚俱下,勸說其子盡孝。到最後,兒子常常真心悔改,將父親帶回家中,盡孝侍奉。遇有兄弟之間爭訟打官司,陸隴其常調查出指使打官司者,加以杖責,對兄弟則施以教育。兄弟之間常常能夠和好如初,不再爭訟。

陸隴其為官不為權勢所屈,往往抑強扶弱,教育士民百姓棄惡向善。他從不用縣衙中的吏胥捕人,族人之間相爭,讓族長出麵將當事者叫到縣衙;鄉裏百姓相爭,便叫鄉中長老將雙方叫到縣衙中。後來,縣中養成了良好的民風。

陸隴其清廉公正,為官很有政績,這與他十分注意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他任靈壽縣令的時候,有一次有個老太太控告她的兒子忤逆不孝。陸隴其立刻叫人把老太太的兒子叫到跟前,一看原來這個兒子還未成年,便對老太太說:“我官衙中正好缺少個小童,你兒子就暫時留在這裏當差,等到有人來接替,我再好好地教育他。”

於是,陸隴其讓那少年跟隨在自己左右,形影不離。

陸隴其有個習慣,就是每天起床後,都畢恭畢敬地站在母親的房外,等到母親一起床,便立即遞上洗漱用具,然後再送上早餐。

待到吃中飯時,陸隴其侍候在桌旁,給母親送上好吃的食物,而且總是麵帶笑容。等到母親吃飽後,自己才去吃飯。母親隻要有哪裏不舒服,陸隴其就悉心加以照料,稱藥量水,服侍在側,有時幾夜不睡覺也毫無倦意,毫不懈怠,就這樣過了幾個月。

一天,那少年突然在陸隴其麵前跪下,請求放他回自己家去。

陸隴其知道幾個月來的言傳身教,已經在少年身上產生了效果,卻故意對少年說:“你們母子不和,為什麼要回家去呢?”

那少年哭著回答:“小人一向不懂得禮節,所以得罪了母親,現在親眼看到大人所做的一切,因而感到後悔不已。回去以後我一定痛改前非,盡心侍奉我的母親!”

陸隴其便將那少年的母親叫來,母子相見,不禁抱頭痛哭。後來,那少年果然痛改前非,成了遠近聞名的孝子。

父母生前要以禮侍奉,去世了依然要以禮埋葬,並且要以禮祭祀。“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也就是說,對於去世的父母長輩,要像生前那樣盡孝,是仁智的。《禮記》說,人死之後,死必歸土,就成了鬼魂,子女隻有行孝道,鬼魂才能安寧。孟子說,隻有行使了應有的禮節,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盡孝,荀子也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對他們很重視,但父母死了之後,就對他們輕慢了,這是很無知的,是奸人之道,叛逆之心也就更大了。古人提倡重孝,除痛哭流涕之外,還要做到形銷骨立,厚葬成風。

《禮記》記述喪禮的要求,父母死後,孝子應該穿著斬絨(音“衰”)衣服喪,披麻戴孝。《周禮》上說,君王設祭的時候,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在營造墳墓時,天子所用的樹為鬆,墳高三仞,諸侯則一半。漢代之時,人們講究厚葬,盡管沒有哀痛之心,但注重奢侈,因為厚葬,死者親屬揚名於世,所以後人經常效仿,有的人甚至賣屋厚葬。厚葬之風,在古代也已經相當盛行了,考其原因,是孝的文化思想推動的緣故。

追孝先人,是孝的第三種意思,居喪三年,父母死,吊喪,守孝,也是孝最關鍵所在,用現在的話來說,生前侍奉父母,是最關鍵的。至於祭祀,就是做表麵文章,所以,生前侍奉父母周到,父母自然是高興的,至於死後,祭祀如何講排場也是空的,是虛設。因此,有這樣民謠唱到:生前不對娘孝順,靈前祭祀也虛文。

居喪三年這個禮節,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孔子說:“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就是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兒子的誌向如何,父親去世之後,要看兒子的孝行,如果三年當中,一直堅持行孝不改當初,那才是真正的孝道。父母去世,子女應該守喪三年。

到了西漢後,法律認可居喪之期定為三年,在社會上大力推行了起來。這裏就有必要提到“丁憂”,丁就是人丁、子女,父母生了子女,就是添丁。既然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那麼,在朝廷裏做官的人,就要請假回家服喪,這就是“丁憂”。“丁憂”也叫做“丁艱”,古禮規定,在三年丁憂期間,做官是不可以的,應酬更不可以,隻能在父母的墳前搭個小棚子守墓,不能唱歌彈琴,不能吃肉喝酒,睡草席,枕磚頭,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素衣,不得洗澡、剃頭、刮胡子,這樣才算克盡孝道。

如果父母死時依舊當官的,被視為大不孝。不但會受到人們的唾罵,而且會受到彈劾罷官的處分。而朝廷如有特別原因,強行要求本因辭官服喪的人回朝做官,則叫“奪情”或“奪情起複”。明朝改革家張居正的父親去世,理應丁憂三年,但他擔心丁憂期間,朝政被政敵控製,於是指使親信給自己開出了“奪情”聖旨,為此,張居正遭到朝野清流的抨擊。

克己複禮行孝道,人生在世,不學禮,無以立。以禮行孝,既是做人之根本,也是在為後人做榜樣,讓中華之優良傳統得以傳承。

禮讓三分皆歡喜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在古代,雖然說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但作為一種的品質,都是人們所遵從的。禮讓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與謀略。

漢惠帝時,陳平任丞相。惠帝死,呂後當政,諸呂專權,皇族轉弱,文武官員及百姓大不滿諸呂的統治。陳平看到呂氏專權所潛伏的巨大危機,虛與委蛇曲附,它既不得罪呂後,也絕不依於諸呂,因而稱病不理朝政。陳平害怕讒言中傷,堅決請求留在宮中宿衛,得到呂後允許,但僅被授以有職無權的郎中令,主要任務是輔助教導皇帝劉盈。

陳平擔任郎中令後,對朝中劉氏家族與呂氏外戚之間的鬥爭似乎視而不見,隻是全力輔導皇帝。陳平的這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忠臣形象,不僅得到惠帝的信任,而且也博得到了呂後的歡心。因此,當曹參去世後,王陵擔任了右丞相,陳平擔任了左丞相。不過,呂後始終對足智多謀,屢劃奇策的陳平放心不下,直至聽到呂媭幾次三番地反映陳平“為丞相不治事,日飲醇酒,戲婦人”(《陳平傳》)的話,方才心中暗喜。呂後寬慰陳平盡管放心,表示自己決不會聽信呂媭關於陳平的壞話。陳平此後更加縱情酒色,示呂後一副胸無大誌的樣子,完全打消了呂後對他的戒備之心。

惠帝死後,呂後想立諸呂為王,先試探右丞相王陵意見,為人少文任氣、憨厚魯直的王陵堅決反對,重申高祖劉邦刑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呂後十分惱怒,又轉而問陳平、周勃,二人表示:“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後稱製,欲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呂後越發高興。但卻激怒了王陵,王陵憤怒叱責陳、周二人阿諛奉承,背叛白馬之盟的行徑。陳平從容道來:“於麵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後,君亦不如臣。”這一表態,充分顯示了陳平對保全劉氏江山鬥爭的嚴峻性、複雜性已有清醒的認識,也表現出陳平政治上的成熟穩定,以及對除呂安劉的百倍信心。錚錚鐵言,擲地有聲。

呂後死,他與周勃(周勃當時為太尉)等大臣謀誅諸呂而立文帝,重新鞏固西漢政權,並再度初任丞相,直到病死為止。在劉邦大殺功臣,弄得人人自危之時,在呂後當政、諸呂政權之際,宮廷矛盾極其尖銳複雜,王侯將相稍有不慎,便又掉腦袋的危險。而陳平能過順利的戰勝一切風浪,躲過險灘暗礁,其立身處世之高明,不能不令人佩服。陳平比之張良可謂要幸運多矣,張良最後不得不以“隨赤鬆子遊”為名逃避潛在的危險,且最後也算是鬱鬱而終。陳平則老謀深算,以退為進,始終不曾被打倒。陳平事高帝、呂後、文帝,稱賢相,亦得善終。

孝文帝既益明悉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問:“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於是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謂誰?”平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孝文乃稱善。右丞相大慚,出而讓陳平曰:“君獨素不教我對!”陳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問長安中盜賊數,君欲強對邪?”於是絳侯自知其能不如平遠矣。居頃之,絳侯謝病請免相,陳平專一為丞相。子房、陳平二人相較,子房報主不雜己私,陳平報主亦欲有為。同為漢初著名謀臣,所謂智者,風神卻是迥異:子房堪稱學道謙恭的高人,陳平不愧深謀周到的國相。幾年之後,漢又恢複其安泰之勢。

與禮讓對應的是爭,“爭”是實現人與人之間有效交流的必要手段。所以孔子說,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地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

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但是,光有競爭,沒有公正,是獸類法則在人間的延續。競爭與禮讓不是一個根本對立的矛盾,我們既要講競爭,又要講協作禮讓,如果把社會競爭理解成對人就要冷酷無情,不擇手段,連在生活中起碼應具備的對人謙讓、禮貌、守信等美德都摒棄掉,這樣的人可能會爭得一時之利,但卻不可能長久的良好發展。

在社會競爭中,需要搶抓機遇,需要敢於爭先,但並不意味著永遠崩緊一根弦,隻能向前不能後退,隻能爭不能讓,一味毫無策略地硬爭硬搶。盲目地爭強好勝,總有一天要崩斷弦的。做人能夠辯證地看待競爭與禮讓的關係,使競爭的l原則性與禮讓的靈活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進退自如。做到該爭則爭,該讓則讓,而不是把競爭絕對化,變成毫無人情味、毫無道德感的你死我活的爭奪。競爭要光明正大,以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方法來謀求進取。搞陰謀詭計的人都難以成大氣候,最終將會落下不堪收拾的下場。

在三家分晉以後,韓、趙、魏三家中數魏國的勢力最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學秦國收攏人才,封龐涓為大將,讓他訓練兵馬,圖謀稱霸。

龐涓是高人鬼穀子的學生,與蘇秦、張儀、孫臏是同學,果然本領超強,不斷向衛、宋、魯等國進攻,連打勝仗,弄得三國齊來拜服。東方的大國齊國派兵來攻,也被龐涓打了回去。從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龐涓的同窗孫臏德才兼備,是個少見的人才。尤其是從老師鬼穀子那裏得知了祖先孫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謀非凡。他聽說龐涓已在魏國做了大官,就到魏國,先見了龐涓,又見了魏王。一談之下,魏王就知道孫臏才能極大,想拜他做副軍師,協助軍師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於他。”在當時客卿沒有實權,卻比臣下的地位高。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龐涓原以為孫臏一家人都在齊國,孫臏不會在魏國久留,就試探著問他:“你怎麼不把家裏人接來同住呢?”孫臏說:“家裏的人都被齊君害死了,剩下的幾個也已被衝散。不知何處尋找。哪裏還能接來呢?”龐涓一聽傻了眼,如果孫臏真在魏國呆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讓給他了。

半年以後。一個齊國人捎來孫臏的家書。大意是哥哥讓他回去,齊國也想重振國威。希望孫家的人能在齊國團聚。孫臏對來人說:“我已在魏國做了客卿,不能隨便就走。”並寫了一封信,讓他帶回去交給哥哥。

孫臏的回信竟被魏國人搜出來交給了魏王。魏王便找來龐涓說:“孫臏想念齊國。怎麼辦呢?”龐涓見機會來了,就對魏王說:“孫臏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齊國。對魏國十分不利。我先去勸勸他,如果他願意留在魏國。那就罷了,如果不願意。那就交給我來處理罷。”魏王答應了。

後因龐涓從中陷害,孫臏獲罪,然而孫臏卻不知龐涓的陰險狠毒。

孫臏臉上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蓋骨,從此隻能爬著走路,成了終身殘廢。龐涓倒是對孫臏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到,孫臏覺得靠龐涓生活過意不去。就主動提出要替龐涓做點什麼。龐涓說:“你那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寫下來。咱們共同研究。孫臏想了想就答應了。

由於孫臏隻能躺在那裏用刀往竹簡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刻。所以每天隻能刻十幾個字。這樣一來,龐涓沉不住氣了,就讓手下一個小廝催孫臏快寫。小廝見孫臏可憐,便不解地問服侍孫臏的人說:“龐軍師為什麼死命地催孫先生快寫兵法呢?”那人說:“這還不明白,龐軍師留下孫先生的一條命就是為了讓他寫兵法,等寫完兵法,孫先生也就沒命了。”

孫臏聽到了這話大吃一驚,前後一想,恍然大悟,霎時間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等別人把他弄醒時,他已經瘋了。隻見孫臏捶胸拔發,兩眼呆滯,一忽兒把東西推倒,一忽兒又把寫好的兵法扔到火裏,還把地下的髒東西往嘴裏塞。孫臏的假癡癲之計,瞞過了龐涓。

後來,齊國國君齊威王派使臣淳於髯出訪魏國,通過周密安排。把孫臏偷偷運出魏國國境。孫臏到了齊國,齊威王當即拜他為軍師。不久,龐涓帶兵連敗宋、魯、衛、趙等國,越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使龐涓連連敗北。最後,孫臏用“減灶法”引誘龐涓來追,暗設伏兵,將龐涓射死在馬陵道上。

禮讓和競爭是相互為用的,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禮讓不是為了禮讓而禮讓,競爭也不是為了競爭而競爭。禮讓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更和諧、更適宜的生存條件,應該說這也是競爭的目的。俗話說:“後退一步天地寬。”這也是一種禮讓的態度,刀對刀、槍對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禮讓三分皆歡喜,一味陷害難善終。懂得禮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不僅能保全自身,還可能會成績事業,流傳千古;而不懂得謙虛禮讓,甚至心存歹意,意欲害人,到頭來自己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