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的交際關係很糟,究其原因,多是因為沒有把握好一個度。我們在為人處事抑或是言語方麵都需要有個度,過了或達不到都不行。孔子曾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乎矣!”當今社會,紛繁複雜,要想在社會關係中遊刃有餘,就不得不深悟中庸之道。不僅如此,社會的和諧也離不開中庸思想。那麼,什麼是中庸之道呢?

把握分寸無閑言

子曰:過猶不及。

孔子說:“過頭和達不到同樣不好。”

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們說話辦事如果達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夠標準;而如果做過了頭則是超過了標準。超過標準與不夠標準一樣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藝術。

不吃得太多,是一種把握;不運動過量,是一種自知不得意忘形,是一種穩重;不執迷不悟,是一種理性。這些都是有分寸的表現。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種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一門大學問。

一位年輕人給他的朋友談到他的從業經曆時,也重點談到分寸感的問題。他從本科文秘專業畢業後到一家工貿企業當信息員,工作性質比較瑣碎。去年,在去報到的前夕,他老爸把他拉到一旁,傳授了他多年積累的“職場秘笈”:在新單位能不能站住腳,關鍵看表現,人要勤快,很多細節要注意!

因此,上班後他每天都提前一刻鍾到辦公室,打打水、整理衛生,同事有些什麼需要跑腿的他都盡量去做。剛開始領導和同事對他印象很好,常當麵說他勤快、姿態很高、沒有架子。可是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他那樣做是理所當然的是分內的事兒。這使他心理很不平衡。堅持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徹底放棄原先的做法,結果大家覺得很不習慣,認為他失職了,進而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於是他又再作調整,既不天天勤快,也不徹底放棄,而是隔三差五地勤快。在他不幹的時候,別人便不得不幹,這樣大家都有幹的機會,也就平等相處了,這就是分寸感的把握。

寸是尺的十分之一,分是寸的十分之一。對於古人來說,分寸恐怕是極小的度量單位。漢代的祖衝之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著實讓國人風光了許多年,而現在,把圓周率小數點後的數字背上幾百位也當不了世界冠軍。

能用數字量化的概念往往比較單純,學好數學就行。而在國人眼裏,分寸要表述的內容則寬泛得多。

分寸可以形容美麗。古人在形容羅敷女的美貌時說:加一分則白,去一分則黑;添一分則胖,減一分則瘦。分寸在這裏的意思是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分寸可以證明功力。好拳師的真正功夫乃是四兩撥千斤,對廚師水平的真正考驗是恰到好處的火候,所以人們形容政治家用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

分寸也被軍事家運用得得心應手。戰國時的曹劌就是瞅準了敵方三通鼓罷,士氣低落之機,一鼓作氣取得勝利。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用能否把握好分寸,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舉手、投足、眼神、語氣、表情都有分寸問題。恰到好處的把握分寸,需要多年修煉,孔夫子說五十知天命,七十而從心所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能較早地悟出其中道理,並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去做,就能夠如魚得水,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其取得成功的機會自然會比他人多。

一般人所說的把握分寸,多半是指如何適應社會,遵從習俗。這當然可以使人減少麻煩,規避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雙方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平等的。要想把人我的權利和尊嚴都照顧到,就必須說話有分寸,做事講尺寸,言行進退有度。一個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得體,說話微妙的人,在張弛之間透出一種力量和智慧,這樣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會走得順風順水。

曾聽一位老法師講人生之道和言行之法,他也很強調分寸的問題,使我很受啟發。他認為,一個人言語舉止沒有分寸,別人會批評他“不知進退”;讚美個人待人處世合乎法度,說他“進退中繩”。說一個人“進退維穀”,是形容他陷入前進不了,又後退不得的窘境;一個人臨事張皇失措,就是“進退失據”。一個人如果隻知“進步”,那他隻擁有一半的人生;還要懂得“退步”,才是完整的人生。因此,我們要能進能退。進退的尺度大有學問,可歸結為以下四點:

第一,快速而不馬虎:我們處在追求“快速”的時代,做任何事都講究時效、效率,不容許慢吞吞。吃的,以速食麵、快餐解決;行的,追求高速、超音速;住的,流行快速建築。行事有效率當然很好,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在追求速度之時,也要能靜下心來,仔細規劃、考慮,才能避免受“馬虎”之害。譬如現代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就是對婚姻大事,抱持速成馬虎的心態,隻知進而取,不知退而思的後果。

第二,謹慎而不保守:小心仔細做事,固然很少會出錯,但過度謹慎,就易趨於保守,往往在該果斷時,仍遲疑不決,因而喪失先機。隻求不犯錯的謹慎,隻是有“守”的技術,而沒有“進”的智能。一位年輕人拿著解聘書到總經理室,問:“我這兩三年來都沒有出錯,為什麼解聘我?”總經理說:“你沒有出錯,說明你隻是追尋前人的腳步處理事情,而不敢冒險。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人才,才是公司競爭的本錢。”因此,做事要謹慎而不保守。

第三,謙虛而不卑賤:僅有高視闊步,昂首向前的自信,隻是半部“前進”的人生;還要有虛懷若穀的情操,懂得低頭彎腰。但是,態度需要謙虛,卻不能卑躬屈膝,諂媚阿諛,置自我尊嚴於不顧。一個人必先懂得自我尊重,才能真正尊重別人。因此,要在自我尊重裏謙虛,而不是奴顏媚骨。

第四,禮讓而不畏縮: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最講究的就是禮讓。禮讓是美好的處世態度,但禮讓不是畏縮,不是躲避。隻知一味禮讓,隻是“退步”的人生,易流於怯弱;在禮讓之下,還要能勇敢向前、自我承擔,才是有進有退的完整生命。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觀點:凡事都不可做得太過分,否則就會招致不利於自己的結果。在與人交往中,凡事不要逼得太緊而不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應盡量保持相對自由的空間,為日後的交往埋下伏筆。

把握好分寸,別人就不會評論你的長短。最後讓我們重溫一遍孔子的這句治理箴言:“過頭和達不到同樣不好。”圓滿的人生境界,要像擊劍選手一樣,有進有退,進退適度。怎樣進攻,何時退讓?我們隻有提升自我的智能,才能真正體會“進退有道”的奧妙所在。

找到自己的平衡木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法華經》說:“人若知自愛,則應慎護自己。有心者應於三時之一。嚴以自我反省。”這裏的反省,是一種完善自我的途徑,從而找到自己的平衡木,亦為人生中庸之道。

儒者的自我反省沒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為死後進天堂,也不是為贖人類與生俱來的原罪而反省,而是為現世的自我完善而進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種現實的自我認識,具有鮮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戰國時的趙國大將廉頗,就是曾經犯過嚴重錯誤,之後又及時反省和改正的人。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昭襄王知道後,他便給趙惠文王寫封信,謊稱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取趙國的那塊寶玉。

趙惠文王看完信後,不知如何是好,正在他猶豫不決時,藺相如自告奮勇地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

趙惠文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藺相如到秦國後,果然憑借自己過人的智慧識破秦王的陰謀,並略施小計,將和氏璧完整地送回趙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又耍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去會見。當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在澠池相會時,秦昭襄王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助興如何?”說完立即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趙惠文王不好推辭,隻好勉強彈一曲。

這時,秦國的史官便當場把這事記下來並且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一聽,氣得臉色發紫,卻又無可奈何。這時,藺相如拿出一個缶,並逼秦昭襄王擊缶。然後讓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並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這次的秦趙澠池相會,藺相如又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趙惠文王挽回尊嚴。

經過“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之後,藺相如功績顯赫,聲名大振。趙惠文王遂拜他為上相,位在群臣之首。

藺相如得到這樣的殊榮,終於使廉頗妒火中燒。因為廉頗是趙國的一員大將。早在趙武靈王時,他就南征北戰,為趙國立有汗馬之勞;趙惠文王即位後,他又東擋西殺,更是為趙國屢建新功,是趙國當之無愧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