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鎮東去四五十裏的鼇山山腰有一座叫做蘭若寺的小寺,推門而入隻見一個小小的院落,整個院落用青石鋪就,左右各有一間廂房,正中一間稍大的屋子,屋子上寫有了緣殿三字古字,字跡斑駁,也不知其有多少年代了。殿內沒有供奉佛像,隻有牆上寫了一個佛字,和地上放有兩個蒲團,除此之外就別無他物。但整間子卻極其幹淨,處處流露出一股大道至簡,超凡脫俗的韻味。
寺內隻有一個枯瘦的老僧和一個長發垂髫的少年。此少年看上去約摸十五六歲,長得眉清目秀,煞是惹人喜愛,尤其是那一雙眼睛,清澈見底,不帶絲毫的人間煙火之氣。
少年自小就和和這個老僧在一起,管他叫做師傅。
從懂事起少年就從未下過鼇山,每次外出化緣都是老僧獨自一人前去,所以除了老僧以外沒有見過其他任何人。每日定時和老僧一起吃齋念佛,打坐參禪。除此之外,每晚老僧都會抽些時間給少年講講佛學之外的天文地理,凡間塵世,所講之多之雜令人嘖嘖稱奇,讓少年生出了好些向往之心。少年也多次向老僧問起,何時可讓其下山看看。老僧都隻是說,該下山時,自會讓你下山去。時間久了少年也就不問了。
一日,老僧突然對少年道:“善若,今夜你去收拾些東西,明早下山去吧。”
聽到老僧這麼一說,少年十分欣喜,急忙回道:“是的,師傅。”
說罷,老僧從懷裏摸出一物,遞給了少年。少年先是一愣,隨即打開了白色方巾,巾中躺著一支銀白色的鐲子,表麵刻有一條七葉藤狀花紋,樣式簡單古樸。少年下意識的伸手撫摸鐲子,一種奇異的感覺在少年心中蕩漾開來。
老僧接著道:“當年我發現你時,你爹已經去世,娘也性命垂危,你娘把你托付給我後也立刻隨你爹而去。這支鐲子就放在你的繈褓之中。”
聽到這裏少年心中一緊,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麼,道:“師傅你這是在趕弟子下山嗎?”
老僧道:“你也該下山了。”
少年趕緊道:“師傅,我以前隻是說說,以後決計不敢再提下山之事了,不要趕弟子下山,好嗎?”說完,少年的眼圈已有些發紅了。這麼多年的相處,這個少年已然把老僧當成了親人。
老僧閉目不語,少年心中一涼,和師傅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少年已深知師傅性子,每到這時,就表示沒有任何說話的餘地了。這時,少年的眼淚再也包藏不住,簌簌的流了下來。
老僧仿佛不知道一般,又道:“你下山後一定切記,不要向任何人說起關於為師的任何事情,要是說了,我從此就沒了你這個徒弟,還有就是你永遠都不要回來了”說完老僧就起身離開了。
少年一聽,心中更如刀割火烤一般,呆在了那裏,過了好一會兒,一邊擦著眼淚也一邊回自己的屋子去了。
翌日清晨,少年收拾好東西,來到了老僧麵前。把肩上的布包往地上一放,朝老僧跪了下去,用力的磕了三個響頭。然後並沒有立即起身離去,而是抬頭怔怔的看著老僧,是要把老僧的相貌烙印在心中。
看著少年已經磕紅的額頭和濕潤的眼睛,老僧也有些動容,道:“你我師徒緣盡於此,你也不要悲傷,這是早就注定的,隻是為師也沒有想到會是今日。你以後要一心向善,莫要做些傷天害理的事。”老僧又囑咐道:“我日日叫你念的那篇經文,以後也要常常念到,但切不可泄露給外人。你現在,下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