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癌症(cancer)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生存質量的難治性疾病,其特點是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幫助癌症患者恢複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對癌症的認識,增強抗癌的意誌,指導患者和家屬做好院外進一步治療等,將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由於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越來越長。因此,患者對生存質量的要求不斷增強。癌症患者的康複,必須重視各種療法的綜合運用和康複護理,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歸社會。
(一) 病因
癌症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認為,癌症是環境與宿主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所有各種影響因素大致分為致癌因素和促癌因素,同時機體的內在因素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較明確的因素有以下三類。
1.生活習慣的致癌因素 我國消化道癌症患者占癌症的60%~70%。此與飲食有密切關係,尤其是黴變食物,其內包括含有已明確的致癌物或致突變物的物質,如黃曲黴素等。吸煙不僅與肺癌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還可引起其他部位的癌症。飲酒也屬於有關因素,每年約3%的癌症與此習慣有關。
2.職業性及環境汙染致癌因素 現已證明有致癌性的化學物質已有1000多種,包括直接或經代謝活化後間接的致癌變物。環境汙染通過不同環節對人類發生有害作用,其中尤以飲水、食物及空氣等汙染危害最大。
3.天然致癌因素 在一定條件下,某些天然因素可以致癌,如紫外線可致人類皮膚癌。
(二) 臨床表現
1.局部表現
(1)腫塊:常是體表或潛在癌症的首要症狀。隨腫瘤的性質不同,腫塊具有不同的硬度、活動度及有無包膜。位於深部或內髒的腫塊不易觸及,但可出現周圍組織受壓或空腔內髒器官梗阻的症狀。
(2)疼痛: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癌症的膨脹性生長、破潰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經或神經幹受到刺激或壓迫,出現局部刺痛、跳痛、隱痛、燒灼痛或放射痛,尤以夜間疼痛更為明顯。
空腔內髒器官的癌痛可因痙攣而呈絞痛。還有抗癌治療所致的疼痛。
(3)潰瘍:體表或空腔內髒器官的癌症因生長迅速、血供不足可出現繼發性的壞死,或因繼發感染而發生潰爛,可伴有惡臭及血性分泌物。
(4)出血: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發生破潰或侵及血管,使之破裂可有出血症狀。在上消化道可有嘔血或黑便;在下消化道可有血便或黏液血便;在膽道與泌尿道者,除見血便和血尿外,常伴局部絞痛;肺癌可發生咯血或血痰;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內出血。
(5)梗阻:空腔器官或鄰近器官的腫瘤,隨部位的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症狀。例如,胃癌伴幽門梗阻可致嘔吐;腸腫瘤可致腸梗阻;胰頭癌和膽管癌可出現黃疸;支氣管癌可致肺不張等。梗阻的程度有不完全或完全兩類。
(6)浸潤與轉移症狀:腫瘤沿組織間隙、神經纖維間隙或毛細淋巴管、血管擴展,可出現區域淋巴結增大、局部靜脈曲張、肢體水腫。骨轉移可有疼痛或觸及硬結,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
2.全身表現 早期不明顯,或僅有非特異性全身表現,如貧血、低熱、消瘦、乏力等。癌症晚期患者出現全身衰竭的表現,不同部位的癌症患者惡病質出現的遲早不一,消化道者可較早。
3.軀體功能障礙
(1)癌症本身可引起功能障礙:
1)原發性損傷:如骨關節腫瘤破壞骨關節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
2)繼發性損傷:如癌症對體質的消耗引起營養不良、貧血;長期臥床缺乏活動引起肌力減退、肌肉萎縮、關節纖維性攣縮、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
(2)癌症治療所致的功能障礙:
1)手術損傷:如喉癌全喉切除術後喪失發聲、言語交流能力;乳腺癌根治術後肩關節活動障礙與上肢淋巴性水腫;肺癌肺葉切除術後肺呼吸功能降低。
2)放射治療損傷:如骨髓造血功能抑製;鼻咽癌放療後腮腺唾液分泌減少、顳頜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3)化學治療損傷:如骨髓造血功能抑製、多發性神經病變。
【康複評定】
(一) 疼痛評估
疼痛難於定性定量,但需設法將其量化,以進行客觀判斷與對比。常用的評定方法有目測類比評分法、疼痛問卷以及根據應用鎮痛藥的情況將癌症疼痛分級等方法。
1.視覺模擬法 在紙或尺上劃10cm 長的直線,按毫米劃分,直線左端表示無痛,右端表示劇痛。讓患者在線上最能反映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劃一交叉線,評估者根據患者劃“×”的位置來估計患者疼痛的程度。
2.數字分級法(NRS) 該法在國際上較為通用。方法是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劇痛。讓患者自己在標有0~10的標記直線上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