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告訴我,在很多心理學的學習培訓班裏,總會看到同一批人,不斷地換班上,同一撥人總是會再見麵。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如果查查曆史你就會發現,千百年來都是如此。中國有很多行腳僧和道家的參學者,印度也有很多不斷到處參學的人。現代也是如此,有很多參學的人去往國外,也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有的人幾乎已經讀遍了所有的經文,卻還不停地要在這世界上找到更多的經文,向更多的大師去拜師求道。
我想起了以前的一幅漫畫:有一個在沙漠中扛著鐵鍬的人,他走來走去不斷地打井,在這裏掘幾下,換個地方,又掘幾下,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很多年過去了,他一口井也沒有打出水,最後怎樣了呢?
他倒在地上,幹渴地死去了。我們看到漫畫上,其實有很多他打的坑,離下麵的水都隻差一點點,結果他放棄了。
是的,其實任何一個老井口,隻要打到底就能打出水。
很多經文講的其實都是一回事,很多課程的根基也都是相通的。但是,談話有一個本質:凡是要顯示談話者高明的,必要顯示不同。這些課程也是如此:為了顯示本課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總會強調自己的不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於是,人們一談起來就都是“不同”,全然不管那些相同的部分。所以,那些1%的不同,就成了談話%的內容。於是人們在溝通時,因為發現的差異越來越多,對於比較之後的選擇,就變得更加不堅定。
開啟指導中所用的方法,不會違背任何古老的方法,因為其本身就是來自各種方法中共同的部分。當時我們耗費了十幾個月,彙集了上千種方法,其中包括禪宗、佛學、道家……還有近代的神經語言程序學、家庭係統排列、完型等等各種心理學研究成果,共找到了11種方法。而後,我們萃取其精華,並加以改編,就成了後來的10個錦囊。而三次萃取篩選的標準之一,就是“依據所有流傳千年以上的智慧中,大家都認可的共同的部分”。
為什麼一定要是古老傳承中共同認可的部分呢?
第一,古老的傳承,相當於父輩留給我們的傳家寶,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父母不會害我們的,不是嗎?想想看,誰知道近代的一些方法,再過0年是否還有呢?誰願意拿自己的生命冒險呢?
第二,這些古老的智慧中,共通的那些部分,一定是最基礎的部分,也是最精純、最安全、最科學的方法。畢竟曆經千年,經曆了那麼多的流派,那麼多人的生命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