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我們經常會聽見那些年輕的父母誇耀自己家的孩子聰明,智商高。“我們家的孩子還不到一歲就會說話了。”“三歲就能背整篇《論語》。”“每次考試都考滿分……”

但是,這些表現,以及會畫畫、書法、鋼琴、算術等,真的是孩子聰明、智慧的表現嗎?

許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他進行定向培養,實際上這些培養充其量不過是一些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可是後期影響卻很大,特別是會限製孩子正常的智能發育,甚至會導致孩子情商的不成熟,造成孩子厭學、身心不健康等問題。

什麼是智慧呢?智慧不是知識的簡單累積。智慧的本質其實是各種能力,包括客觀的自我認知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良好的語言能力、勇於實踐的能力、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靈活的人際交往能力等。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絕不是僅僅因為善於唱歌、跳舞、畫畫等,是因為人類勤於勞動、相互協作,具有能夠根據環境不斷改造自己、解決生活中麵臨的問題的能力。所以,智慧不是隻表現在讀、寫、算等技能方麵,主要是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能與其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等方麵。而這些能力之間又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在這些能力的良性運轉下,才能讓智慧顯現。

比如,在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時候,是對著書本死記硬背,還是走出去觀察大自然?雖然兩種方法都可以學到知識,但後者顯然除了能學到知識外,還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甚至是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對知識的掌握不是死記硬背地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理解。

又比如,一個在中學時期學習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到了大學功課卻經常不及格,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因為在中學時期,他不需要自己去進行學習規劃,教育體製、學校的老師、父母已經將他的學習安排好。可到了大學之後,孩子缺少這種約束力,很可能就會出現懶惰、散漫、貪玩的情況。再者,大學時代不隻是單一的學習,還有生活以及諸多的實踐活動,在中學時期“一心隻讀聖賢書”的人,缺少人際交往能力、缺少計劃性、缺少自我認識,很可能學習上沒有成績,每天沉浸在遊戲世界中,整個人也毀掉了。

要想讓一個孩子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家長就絕對不能鼠目寸光,要跳出“學習”這個應試教育的怪圈,站在生活的角度對孩子進行培養。也就是根據成長規律,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使孩子圓滿地完成每一個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在智力、性格、觀察、交往、語言等方麵協調發展,成為有較高的認識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社會成員。

本書共分7章,共有99個小故事,有從正麵教給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良好的動手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如何開發左右腦潛能的故事;也從反麵切入,告訴家長缺少這些能力會造成什麼不良後果,從而給家長以啟發。希望在家長的精心培養下,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活潑地成長,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