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獨立,才能思考——自立教育中的心理學(2)(1 / 3)

第6節 孩子,你能行

在美國,父母對子女是有限責任,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學前旅遊的費用,也可能父母給出,但不是說父母必須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也可以在家裏幹活,父母給記工錢。等到18歲成人後,讀大學,有父母給出學費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這不是父母必須應該給的。實際上很多父母不給出,孩子一靠獎學金,二靠打工來獲得學費。美國的大學生讀書期間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兩份工。父母對孩子的無限責任是教育,一是讓孩子懂得自身的價值;二是讓孩子懂得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給孩子足夠的性知識,讓孩子在他們身體變化時感到輕鬆自在;四是幫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們賴以立身處世的牢固的社會準則——尊重和守紀。

美國孩子和我們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美國孩子:遇事積極樂觀、好奇心強、敢嚐試、能吃苦、肯動腦;我國孩子的表現:遇事等待觀望、缺乏興趣、不敢嚐試、不能吃苦、不肯動腦筋,什麼原因呢?

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一,美國人對孩子鼓勵多於保護,鼓勵孩子做各種嚐試,在做中學、做中練,培養了能力、興趣,最重要的是樹立了自信心。我們是過分的保護,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使孩子懷疑自我價值和能力或失去對之的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切要等父母。父母怕孩子受傷、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動父母認為危險、髒等而不讓孩子玩。

第二,美國人對孩子引導多於灌輸。“我覺得……會好些?”“我的建議是……”“你願意聽聽我的看法嗎?”等等,這是美國父母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你還小,聽媽的。”“告訴你這樣做怎麼不聽?”“錯了吧,你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等,這是我們的父母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引導會啟發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再做出判斷,可能對可能錯,這就是成長的過程。灌輸對孩子來講隻需被動接受,這樣會束縛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美國人對孩子要求全麵,我們常常以學習代一切。

第四,父母語言的作用。“真笨,這你都不會。”“你看誰家的孩子就比你強。”“告訴你多少遍了,就是記不住。”“念書去,別的都別管。”“我們為了你付出那麼多,你怎麼能這樣。”“你能把書念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這些我們父母有意無意常掛在嘴邊的話,影響甚至摧毀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美國家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養自信心的土壤,鼓勵和引導是培養自信心的最佳養料。

中國的家長經常說孩子這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感到非常苦惱。有一個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媽媽總是說我不行,我學騎車,媽媽說不行,會摔著;我學炒菜,媽媽說不行,怕燙著;我學遊泳,媽媽說不行,會淹著。這不行那不行,我什麼時候才能行?”這位小學生問得是有道理的。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嚐一嚐;要想學會遊泳,就必須到水裏去撲騰;要學會幾樣本領,就應該到實際生活中去磨練,哪怕是摔幾個跟頭、經幾回失敗也是有益的。

“我能行”與“我不行”隻有一字之差,內涵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我能行”是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它使人揚起自信的風帆;而“我不行”正是失敗者的主要內因,因為他失去的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對孩子說“不行”的負信息頻率太高,會使孩子形成一種幹什麼事都“不行”的畏懼心理。某高中畢業生考上外地一所重點大學,卻認為自己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行”。於是,父母隻好千裏迢迢“護送”他去上大學,給他報到注冊、買好飯、輔好床、放好東西,告訴他:你的被子有7層被罩,當最後一層被罩該洗的時候,媽媽就來給你洗被罩了。就這樣,他望著父母遠去的身影,心裏還是一陣失落和惆悵,訥訥地說:以後我自己生活怎能行?

麵對困難和挫折,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當孩子能自覺地用“我能行”來鞭策自己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長大了許多,懂事了許多。而當“我能行”這3個字成為一種信念,牢牢地刻在孩子心中的時候,將為他未來的成功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素質教育是麵大旗,下麵有許多教改的旗幟,“我能行”也是教改的一麵旗幟。

支點招:

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父母從小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個體來平等地看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自信是孩子自立、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心理基礎。

減少或杜絕對孩子說“你不行”。對孩子進行教育,要提倡說“行”,反對說“不”,因為一個個“不”,會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信號:我做什麼都做不好,都不行。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過多、過急、過早,是說孩子“不行”的根源,不切實際的拔苗助長、急於求成,隻能事與願違。“孩子,你能行”應作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無論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還是交往、做事,家長都要經常向孩子發出“你能行,你一定能行”的正信息,去鼓勵孩子成功。不要任何時候,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說“行”,那樣會“慣”壞了孩子。

本節筆記:

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你能行”的良好環境。因為孩子從“不行”到“行”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實踐顯得尤為重要。事情無論大小,家長都要放手讓孩子去實踐,讓孩子親自體驗做事過程中成敗的甘苦,讓孩子覺得“我能行”,自己能把事情辦好。

試一試:

當孩子打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跳一跳就可夠到的東西時,不要吝嗇你的鼓勵,“你能行”也許就是最好的催化劑。

第7節 勇氣是嚐試出來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要有麵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幹脆讓孩子放棄,認為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夠勝任了。

英國人麥克夫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麥克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隻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麥克的兒子查理就是這樣長大到10歲的,如今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裏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東西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池裏洗碗,感到很好奇,拉著麥克的腿,不願和媽媽回到客廳去。見此情景,麥克幹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來吧,查理,你來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幹得怎麼樣!”查理挺聽話,馬上跳進洗碗池裏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都濕了個透,碗不但沒有洗幹淨,而且還掉到地上,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製止他,也沒有指點他該怎麼做這種工作,一直站在旁邊,笑著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

開始時,查理還在笑,覺得坐在洗碗池裏玩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汙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他求助似地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查理無聊地把水潑到水池外麵,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把水籠頭打開……終於,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送他去洗澡,換了幹淨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旁邊,自己戴好圍裙,把洗碗液擠到水裏,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幹淨,抹幹。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裏。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隻濕了一半。第三次時,隻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幹淨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這不過是小兒科,比較危險的是燒水。

水壺放在煤氣灶上,壺裏的水被燒得滋滋響,麥克用一塊手巾墊在手下,把壺拿了下來。

查理也要做。那時他4歲,對於他來說,這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燙到手,還可能會把整壺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麵積燙傷,甚至由此引發生命危險。麥克知道,查理對已燒開的水壺很感興趣,他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說的那樣,不讓查理接近水壺就行了。可是,他能保證查理在自己視線之內,不動那裝滿了開水的水壺,但誰又能保證,查理在大人們的視線之外,不去動那個水壺呢?因此,麥克決定,教查理正確的拿水壺的方法,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危險,並具備躲開這種危險的能力。

他把水壺裏的水換了溫水。

告訴理查,水開時的水汽會將水壺把蒸熱,所以要墊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熱,要注意,不能讓水壺傾倒下來。第一次嚐試時,半壺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於是溫水,所以隻不過燙紅了查理的胸膛和手臂。

“這是因為你的力氣不夠,”麥克說,“你需要用兩隻手。”

說完,麥克又為他換了壺溫水。“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壺了,”查理膽怯地後退著,“我知道,這很危險,我再也不碰了。”“你一定要再試一試,你有這個能力。”麥克鼓勵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麥克的指點下,查理又試了一次。這次,他安全地把水壺取了下來。

麥克的想法非常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麵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隻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他成功了,因為,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孩子的膽量生來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天生不愛說話,害怕生人,不敢表現自己,我們寧可把這看成是他的性格特點,而不要簡單地看成是缺點。有些孩子膽小,父母也有責任。父母安全意識過強,老是嚇唬孩子,孩子幹什麼父母都說“危險”,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總結出一條經驗,最可靠的辦法是什麼也別摸、什麼也別幹,在我們成年人看來,自然就是膽小怕事,沒有勇氣。

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珠珠自理能力很差,十分膽小。別的小朋友在那裏玩滑梯,她躲得遠遠的。老師走過去,問:“你看好玩嗎?”她說:“好玩。”

老師說:“那咱們走近一點。”老師就拉她靠近滑梯。她看別人玩得那麼高興,越看越眼饞。老師進一步誘導說:“你也滑一個好嗎?”珠珠嚇得趕緊往後麵縮。

老師說:“這麼辦,我抱你,咱倆一起滑,好嗎?”珠珠勉強同意了。

在老師的懷裏,珠珠有安全感,她和老師一起滑了下來。老師問:“好玩嗎?”她說:“好玩。”老師又問:“害怕嗎?”她說:“不害怕。”

老師說:“你真勇敢!這回你自己玩,好嗎?我在旁邊保護你。”珠珠終於敢自己玩滑梯了。

珠珠的老師做得非常好,她對珠珠沒有任何的指責,也不是放棄不管,而是為孩子設立具體的小目標,允許孩子嚐試,成功了立即表揚,終於使她自己敢玩滑梯了。試想,如果這位老師冷冰冰地譏笑珠珠:“人家都玩滑梯,你怎麼不去!膽小鬼!”結果會如何?這種老師不是沒有,這種父母也就更多。父母如果遇到個膽小的孩子,以珠珠老師為榜樣就行了。

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之前,很少有與同齡人交往的經驗,在家裏受到所有人的保護,這種生活使他們根本不具備應付挫折和壓力的能力。進入幼兒園後,有的孩子本身先天適應能力較差,麵對新的環境感到特別拘謹,麵對這麼多處處不再護著自己的小朋友和老師,他們會從內心感到害怕和孤獨。這時,如果父母忽略了對孩子適應新環境的教育,忽視了安慰和鼓勵孩子,孩子就很容易變得膽小怕事、退縮,當他們麵對種種壓力時,由於不知道怎樣奮起反抗,隻有退縮到自己的內在世界裏以躲避外在世界的傷害。

有的父母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裏,不準孩子與其他孩子玩耍,或者對孩子過分遷就、溺愛,也是使孩子不適應新環境的原因。孩子因缺乏與同齡人交往的技巧,隻好采取逃避的行為。有的孩子由於自身存在某種缺陷,如口吃,長相不好等,在新環境中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從此失去自信心,慢慢地就變得再也不敢當眾發言、大聲說話,生怕被別人注意到,恨不得躲到沒人的地方。初生牛犢不怕虎,因為它不曉得老虎厲害會咬它。等它長大領教了老虎的厲害,就不敢等閑視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