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是基本文體之一,它通過真實地寫人、敘事、描景、狀物,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的範圍很寬泛,如傳統的史傳、山水人物誌、筆記文、日記。年表、世譜,現代的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特寫、速寫、遊記、回憶錄等都屬於記敘文。它或記人,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或敘事,寫出事件所蘊涵的意義,表達某種哲理或某種情趣;或寫景,通過景物描寫表現出個人某種感情或深刻的感悟;或詠物,透露出世間人生的某種樂趣,托物言誌,表現對社會上某種人某種現象的情感。
記敘文的主題又叫“立意”,是作者通過敘述描寫所要蘊含的深層思想情感意義,是一篇文章的寫作主旨之所在。清人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可見主題在一篇文章中居於很高的位置。記敘文的寫作對象不外是人和物,那麼記敘文的主題也就可以概括為:人物傳神,事件蘊意。無論記人還是記事,表麵描摹得精細並非最終目的,文章的最終價值還在乎所敘人物、事件的意義。對於人物來說,就是要刻畫出人物的精神風采,做到“神似”;對於事件來說,就是要盡力挖掘出事件所蘊涵的深層的思想意義、哲理滋味。因此,記敘文在下筆敘述之前,應盡力發掘出寫作對象的深層意蘊,並確定為寫作的中心目標,在寫作中處處圍繞這一目標展開敘述描寫。當然,記敘文的主題最好是不動聲色地、僅通過敘述描寫自然而然地顯示出來。直白的議論、直接地喊出主題往往使文章顯得不夠含蓄。
如果說主題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那麼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最直觀、最顯在的構成成分,是主題得以被表現的主要手段。沒有豐滿的材料,主題就是空中樓閣。材料來源於生活。作者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對生活現象細致觀察、傾心體驗、深入思考,才能看到、感受到生活的美,捕捉到值得寫的對象。記敘文的寫作是形象的寫作,其基本對象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尤其需要作者在生活的海洋裏抓取“活魚”。
記敘文的結構即材料的組織方式。對於寫人的文章,首先確定要突出人物風貌,然後選擇典型材料來加以表現。對於事件,一般先要依照事件進程的內在邏輯,大體確定事件的幾個階段,然後決定各個階段的詳略分配、虛實安排等。除了以事件自然進程為線索,也可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敘述的順序也是記敘文結構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等。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首先要啟發學生從心靈體驗出發,全身心自覺地去關注、感受、體驗生活,真實地再現生活的底蘊,真誠地擁抱生活的理念;鼓勵學生勇於突破庸俗無用的現行種種舊思想、舊觀念、舊規範對孩子心靈的緊箍,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去追求創造性的思維,去構建開放、發散、鮮活的新世紀思維形式。應該把作文由“機械性的生產”回歸到本然狀態,使之納入個體生命的存在,成為孩子們發展健康心理、生理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宣泄和傾吐的需要。“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葉聖陶《論寫作教學》)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儲備一旦達到了充盈的程度,心中的寫作欲望自會逐漸萌動和強化起來的。在此基礎上,給他們以切實具體而又行之有效的指導,一篇篇的美文佳作就會呼之欲出。
魚湯裏的世界(鄔依波)
買一尾活蹦亂跳的鯽魚,架一爐火紅火紅的細火,切幾段沾著露水的青蔥,“咕嚕嚕,咕嚕嚕”,任由瓷缸裏的水汽四散開去,飄出滿屋的魚香……
我喜歡喝魚湯,從小到大都喜歡。
每當母親把那烏黑的瓷缸端到我的麵前,等不及欣賞那誘人的香味,我早已把準備好的小勺伸進缸裏,舀出滿滿一勺,送到嘴邊吹一吹熱氣,然後眯了眼,輕輕一吸,一股清香的溫暖頓時流遍全身,如飲仙露瓊漿,滑而不膩,香味繚繞……然後一勺,再一勺,最後幹脆抱起瓷缸,“咕咚,咕咚”幾口咽下,打一個飽嗝,緩緩放下缸底幹幹淨淨的烏黑發亮的瓷缸,抹一下嘴角,拍一拍肚皮,笑曰:何為人生最得意之事?嗝——,喝魚湯也。
母親每值此時,總會欣慰地一笑,滿足地收起瓷缸,小心翼翼地洗幹淨,放好,等待重新架起爐火時,再守候在這個烏黑的家夥旁邊,微笑地注視它,一連一個多小時,像在照料她的孩子一般,那樣地專注,那樣地執著。
然而以前我不懂,不懂那瓷缸為何洗得那般烏黑發亮,不懂是什麼讓母親對這個烏黑的家夥一直微笑著,像在與它說話一般。
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我很少回家了,每次隻能在電話中向母親訴說對那魚湯的想念。前不久終於可以放假回家了,走了幾裏路,直奔向家裏,準確地說應是奔向廚房,我老遠就聞到了那久違的香氣。果不其然,母親趕過來放下我的書包,笑著說:“魚湯早就為你準備好了,魚是你爸這一個星期來釣的,全在水池裏養著呢,這幾天在家,保證你一天三碗湯,怎麼樣,高興了吧。”
重新端起那依舊烏黑發亮的瓷缸,依然是那把小小的勺子,依然是滿足地享受美味,可是聽著母親的噓寒問暖,我一下子喝出了魚湯裏那份博大的愛,喝出了家的溫暖,喝出了那幅細火燉魚湯的畫麵。畫麵裏,母親正躬著腰,微笑地注視著冒出白氣的瓷缸。隔會兒,抬頭眺望那還未泛白的清晨的天,在等待那個人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