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坐順天,四海升平享華年。
英雄搏命豪傑起,八方聚義解倒懸。
北京長安街,入得登瀛門,可見內堂五楹。由左往右,西麵是讀講廳,東麵是編檢廳。堂外左廊圍門內是狀元廳;右廊圍門內卻有二祠,朝南的是昌黎祠,朝北的是土穀祠。過正堂後是穿堂,左麵待詔廳,右麵典簿廳。再往後是後堂,該堂坐北朝南,門闊坎高,閑香淩靜,金碧掩奇。堂中有寶座,特為皇帝臨寺而設。後堂的東西屋具是藏書庫,庫內詩詞典籍無一不有,明永樂大典更是藏於此屋之中。後堂院,偏東有一井亭,據說是明代學士劉定之所浚,故名劉井,此井井水清涼,有四絕茶之一的西湖龍井,配它而飲,甘甜生津,香入舌澤。院西有一柯亭,為明代學士柯潛所建,此亭修得鎏金凝碧,犄角飛射。但凡斜月之夜,依亭而處,品著茗茶,觀著明月,神仙之享莫若能比。自劉井而東為清秘堂,堂上匾額提“集賢清秘”四個大字,落款寫著“乾隆”。堂前方有瀛洲亭,亭下方有鳳凰池。池南麵有寶善堂,堂後是陳樂軒。自柯亭而西是先師祠,祠南西齋房,又南邊的是原心亭。這組建築占地不大卻錯落有致。可說堂無一不雅,亭無一不古,院無一不幽,池無一不靜。這個去處,當初是明朝的鴻臚院,現在是大清國舉子們朝思暮想的去處翰林院。此時翰林院正堂內有人聲音洪亮,侃侃而談。
“這上聯麼我孝敬吾皇的是:四萬裏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裏。下聯配: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正誦聯的人中等身高,麵色微黑。戴著一副西洋進口的近視鏡,寬腦門,小眼睛,旋膽鼻,靈巧口,雙下顎,三縷髯,生的體態微胖,精氣十足。一身青色貢緞製成的補褂,前後開叉。胸前正方補子繡著水鳥鸂鶒,沒戴一百單八顆的奇楠木朝珠,可是腰間卻別著根銅鍋鐵杆大煙袋。看頂子隻有七品,不過單從能寫出這副對聯來說,誰也不可以小覷了他。
“紀大人,這個對子頌的好啊。萬歲大壽之日,您的這副喜對定能拔得頭籌。”原來,誦聯的是時任翰林院庶吉士的紀昀紀曉嵐。紀昀這個人可了不起,他四歲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中解元。接著母親不幸去世,紀昀奉孝在家服喪,更是抓住這個機會閉門讀書。三十一歲一考中了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此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所著書籍、學說皆為精品。
“要我說啊,別說對對子,就才學而言。想我大清國百十年,無一能出紀大人之右者”。旁邊一人邊說邊遞過來一杯清茶。
“誒,可不敢這麼說。你們可知,我恩師,恕個罪說,劉統勳劉大人,他老人家有一愛子,現正任江蘇學政的劉墉劉崇如?此人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人治政要無一不能。若真與他的才學相比,我阿若一螢火之光,他可當皓月之明。我敢說,大清才學首屈一指的我可稱不上,實在是非他莫屬。”紀昀說完苦笑著接過來茶喝了一口。
“就是那個被萬歲讚譽“識政體”的劉墉?”
“舍他其誰?何止識政體,此人乃王佐之才。”紀昀點了點頭放下茶杯,一臉的敬意。可惜自古文人相輕,眾官聽後沒人相信不說還議論紛紛,有說知道此人隻是個迂腐不堪之徒不見得真有才學,有小聲說紀昀和此人乃是口盟的兄弟,在這裏借故褒揚下他,為的是討好劉統勳劉大人等等…反正不管紀昀聽沒聽見,是一通嗡嗡。
這個要問了,紀昀閑著沒事寫此佳對何意呢?原來今年正是大清國乾隆二十五年,同時也是乾隆爺五十周歲大壽。乾隆爺呢,他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關於他的身世有很多傳說這裏不提。單單作為一個人王帝主來說,乾隆爺還是很合格的。他自25歲登基以來可說文韜武略,十全武功。主《四庫全書》;遺《禦製文集》;修圓明三園;築浙江海塘;五次赦免錢糧;征服整個新疆;完善治理西藏;促成中華一統。而今時正是乾隆帝的壽誕,滿朝文武誰不得歌功頌德一翻?紀曉嵐這副對子寫的也真是絕妙。他的上聯是指清朝統一全國後,西起蔥嶺,東瀕大海,北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縱橫均為四萬裏,版圖之大,為曆史上所未有過的;下聯是指乾隆爺五十大壽再加上九千九百五十歲,正好合為萬歲,暗祝其萬壽無疆。通聯對仗工整,前後呼應,可說難得的佳對。
可就是這麼樣一副好對子,愛惜文墨的乾隆爺看罷了,卻怎麼也樂不起來。現在太和殿慶賀快一個時辰了,麵對滿朝文武還有外國公使的各類巧思賀頌,乾隆爺此刻正木然呆坐,隻自顧著鎖著眉生悶氣。終於等人們阿諛完了,乾隆爺坐直了身:“嗯,眾位卿家,列位公使,朕今日壽誕,時應與百官同賀,與萬民同樂。此太和殿上的,皆為我大清股肱之重要。一會擺萬壽宴,由劉統勳劉大人替朕主持,特授金牌一麵如朕親臨,朕我小恙就不去了。外國公使們千裏來朝不易,該當賞賜,撥銀五萬兩交與禮部辦了。”就說了這麼幾句乾隆便以眼示意太監小李子。小李子會意前行一步抬高了嗓音:“萬歲龍體欠安,起駕回宮~~”眾官聽罷忙跪趴於地口呼“恭送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乾隆爺連頭都沒回,徑直出了太和殿,上了龍攆,絕塵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