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為了研究人和高等動物機體的機能,經常用狗做試驗。他先後對狗做過上千次手術,從而獲得了過硬的解剖本領,工作起來迅速而準確:把狗的脊髓從大腦方麵分開,隻需三十秒鍾;割開狗的皮膚,把某一根神經找出來打個結,隻需要五秒鍾。
(刊於《解放軍報》1981年12月20日)
第11節作家的勤奮
勤練筆
莫泊桑三十歲時因發表短篇小說《羊脂球》而一舉成名,“像流星一樣地進入文壇”。此後,他埋頭寫作,十年間完成了十六部短篇小說集、六部長篇小說、三部遊記、一個劇本,還寫了許多雜文,成為聞名世界的大作家。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同他的勤學苦練是分不開的:青年時代,他曾拜福樓拜為師,整整七年裏,寫下了大量詩歌、劇本、中短篇小說,手稿堆積得像書桌一樣高。
勤摘錄
凡爾納生前四十年如一日,辛勤地從事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共寫了一百本。為了把書寫得有根據、有科學的預見性、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環環相扣的生動情節,他每研究一個問題,總要翻閱大量的資料。據說他為了寫《月球探險記》,曾研究了五百多冊圖書和資料,並一一做了摘錄。當他去世後,人們在他的書房中發現,他親自摘錄的筆記竟有兩萬五千多本。
勤修改
托爾斯泰的小說曾被列寧稱作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這些“鏡子”都是反複“琢磨”而成的。如《阿娜小傳》發表時,報館總要寄回底樣讓他校對。他起初在紙邊加印刷符號,繼而改字、改句,隨後又大加增刪,直至底樣難以辨識。而謄寫後的清稿往往又被重新塗改,比原來的底樣更加糊塗。有時稿子已經發出了,他忽然想到還要改幾個字,便打電報吩咐報館替他改。他的《戰爭與和平》改寫過七次,《安娜·卡列尼娜》改寫過十二次,《複活》的開頭部分改寫過二十次……
(刊於《今昔談》1982年第2期)
第12節艱辛創作
羅丹塑像
法國傑出的現實主義雕塑巨匠羅丹,為了塑造巴爾紮克肖像,整整花了七年時間。
首先,他精心閱讀了巴爾紮克的全部作品,走訪了巴爾紮克的故鄉,悉心體會巴爾紮克的內心世界和外在形象。
接著,他又四處奔波,千方百計搜集了巴爾紮克從幼年一直到臨終的照片,並根據這些照片的年份,逐年雕塑一座胸像,為正式創作做了極為充分的準備。
可是,當完成一係列準備工作後,他覺得隻有塑全身像,才能充分表現他所理解的巴爾紮克,但又沒有巴爾紮克的全身照片可供參考。於是,他幾乎跑遍了全巴黎所有的成衣鋪,查閱了幾萬張成衣單據,終於發現其中一張記載著巴爾紮克身材長短的數據。正是在這時,羅丹才正式開始創作。
一天深夜,當他完成雕像後,便連夜叫醒他的一位學生來欣賞。這位學生連聲稱讚,尤其是讚美雕像胸前那雙疊合的手。羅丹聽了,又找來另外兩個學生,他們也與前一個學生一樣一致稱讚。見此情況,羅丹突然掄起一把大斧,砍斷了雕像那雙“完美的手”,然後對學生說:“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加重要的。”當有人來把雕像搬走的時候,羅丹還因為沒有時間再作修改而感到遺憾。
海明威改稿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聞名於世的美國作家。他寫作態度極其嚴肅,十分重視作品的修改。
在每天開始寫作的時候,他總是把前一天寫的內容重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改,寫到哪裏就改到哪裏;全書寫完之後,又仔細而認真地從頭到尾修改一遍,這才把草稿交給別人打字謄清;拿回謄清的稿件之後,又從頭到尾修改一遍;等到最後的清樣出來後,還要仔細再修改一遍。他認為,經過這樣幾次大的修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