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姐道:“不然,你帶了他(她)去罷(吧)。”劉姥姥笑道:“姑娘這樣千金貴體,綾羅裹大了的,吃的是好東西,到了我們那裏……這倒不是坑殺我了麼?”說著,自己還笑。因說:“那麼著,我給姑娘做個媒罷(吧)。我們那裏雖說是屯鄉裏,也有大財主人家,幾千頃地、幾百牲口,銀子錢亦不少……姑奶奶自然瞧不起這樣人家。我們莊家人瞧著這樣財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
鳳姐道:“你說(介紹婚姻。北方習語)去,我願意就給。”……巧姐因他(她)這話不好聽,便走了去和青兒說話。兩個女孩兒倒說得上,漸漸的就熟起來了。
以上描寫,是地道的《紅樓夢》語言,劉姥姥的話與前八十回並無兩樣。在動蕩社會或專製國家,命運常常更不可捉摸。在這之前,錦衣玉食的賈巧怎能想到會下嫁鄉村?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王熙鳳怎能想到自己一無所有、死不瞑目並且還要懇請劉姥姥照顧女兒?
王熙鳳當然知道鄉村也不是淨土或樂土,但總算為女兒留下條生路。以她目前的能力,也算是燒高香了。
中國有古話,“升米養恩人,鬥米養愁人”,人性有不知足之弊。當年魯迅先生就深受助人為樂之苦。但是劉姥姥這個人非常好,她知道報恩。知道報恩的人並不是太多。
劉姥姥千恩萬謝的說道:“我們若不仗著姑奶奶——”說著指著青兒說:“他的老子娘(她的爹娘。江南習語)都要餓死了。如今雖說是莊家人苦,家裏也掙了好幾畝地,又打了一眼井(北方式說法),種些菜蔬瓜果……盡夠他們嚼吃的了……阿彌陀佛……聽見姑奶奶這裏動了家,我就幾乎嚇殺了……昨日又聽見說老太太沒有了。我在地裏打豆子,聽見了這話,嚇的連豆子都拿不起來了,就在地裏狠狠的哭了一大場……今兒天沒亮……我進城來了……一徑來到後門,見是門神都糊了(用黃紙或白紙粘貼了門神以表喪事。另,古代或今之農村有貼門神之風俗),我這一嚇又不小……”
中國老百姓很知足,並不追求什麼民主、自由、法製,隻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就高興;對他們態度好一些,他們會感恩兩輩子。劉姥姥的話,也許帶一點誇張,但情感卻是真誠的。
劉姥姥便說我們屯裏什麼菩薩靈、什麼廟有感應。鳳姐道:“求你替我禱告。要用供獻的銀錢,我有。”便在手腕上退下一隻金鐲子來交給他(她)。劉姥姥道:“姑奶奶,不用那個。我們村莊人家許了願,好了,花上幾百錢(銅錢)就是了,那(哪)用這些……”
鳳姐明知劉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強,隻得留下,說:“姥姥,我的命交給你了。我的巧姐兒也是千災百病的,也交給你了。”
我雖然痛恨王熙鳳,但讀到此處卻常常為賈巧而笑。我也斂容靜心想想:自己在最關鍵的時刻,能找到能托七尺之孤的人嗎?
一曲《白帝托孤》,世人並不隻是欣賞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大義,更是對信任與溫情的企盼與厚望,尤其當你覺得無人可托付、無情可暖心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