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血祭》以一幕幕血與火的場景,組接成宏偉的全景式巨幅戰爭畫卷:古老美麗的南京城被罪惡的空襲戰火吞噬,一時成了人間地獄;高射炮兵們嚴懲了日本空中強盜,炮兵們戰死的軀體與市區五台山防空陣地融為雕塑般的一體;在郊區湯山附近,我軍一連步兵抗擊了敵軍11輛坦克和數倍之敵,最後全連陣亡;我軍與日軍數番爭奪淳化鎮,白刃戰的刀光血影使日色慘淡;敵軍轟破了光華門城牆,兩勇士身縛手榴彈束與闖入的敵坦克同歸於盡;為堵住城牆缺口憲兵們冒著槍林彈雨作業,有的中彈後連人帶沙包一道填進了斷垣殘壁,用血肉築起了新的長城;堅守紫金山的精銳部隊教導總隊巋然不動,喪心病狂的日軍施放了燃燒彈,一位軍官在山林烈火中迸發出最後的怒吼:紫金山是紫金山,決不是富士山!在和平年代裏成長的我們,不讀此書可能真不會想到今日美麗的南京曾經曆了那樣慘烈的血與火的洗禮,山、水、城、林、尋常巷陌,幾乎處處都有抗戰衛國軍魂的精靈。他們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扞衛者和守望者,7極伴隨著這座英雄的城市!”
現代著名作家阿壟寫於1939年的報告文學體長篇小說《南京血祭》(原名《棘》),是第一部紀實棘大屠殺和南京戰的史詩般的作品。66年過去了,這部充溢著血與火、悲憤與抗爭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著所有熱愛和平的人民。作為一位拿槍的作家,阿塊不僅參加了1937年上海“八一三”淑滬抗戰,而且率先向世界掲發日本侵略者製造南京大屠殺的罪行,抗議日本軍國主義的強盜行徑,並且率先向殺人不見血的日本“筆部隊”發動討伐,阿拔先生等抗日誌士為維護民族尊嚴,不畏強暴,呼籲和平的正義之舉,將永誌中國人民的心冊。
《南京血祭》曾在當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舉辦的長篇小說征文中獲獎。本書收入的阿壟先生的另外三篇抗戰短篇小說《在雨中走著》《閘北打了起來》《斜交遭遇戰》,也是抗戰初期膾炙人口的影響很大的名篇。
《南京血祭》問世後,由於各種原因,始終未能正式出版,至1987年抗日戰爭爆發50周年、阿壟先生辭世20年之時,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版。本書的日文譯本《南京慟哭》(由日本友人關根謙先生翻譯,1994年11月,日本五月書屋)也已在日本出版印行。
在南京大屠殺六十八周年、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寧夏人民出版社新版印行本書,是為了從曆史深處證明: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不畏強暴、敢於抗擊任何侵略者的愛國主義永存!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熱愛自己的家園,為了永久的和平,為了自己的祖國,不惜堅持抗戰到底的英雄主義永存!
並以此祭奠所有為保衛家園英勇掏難的抗日先烈!
願和平永駐人間!
為本書的出版,綠原先生、何滿子先生、羅飛先生及張曉風女士給予了熱切的關注與及時的幫助,陳沛先生為父親著作的出版也提供了諸多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編者
200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