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生氣的智慧
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氣死的。民間有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曆史上,直接被氣死的人可能不多。諸葛亮三氣周瑜,最終把周瑜給氣死了,固然是小說家言;兩軍陣前,諸葛亮一頓痛罵,把老司徒王朗給氣得從馬背上掉下來,同樣也是小說家言。但是,從這些小說家言也可以看出,人能被氣死,已是一種普遍共識。氣則生病,病則不醫,不醫則死,所以天下被間接氣死的大有人在!
然而,生氣還是不生氣,真是個問題。
首先,生氣是個問題。清人閆敬銘寫過一首《不氣歌》: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大可懼,誠恐因病將命棄。我今嚐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寥寥七十個字,把生氣的弊端闡述得明明白白。生氣必然要怒。人在發怒時,呼吸加快,肺泡擴張,耗氧量大,肝糖原大量損失,血流加快,血壓升高,心跳強烈,周身處於正常生理機能的失控狀態,猶如決堤洪水,大有摧枯拉朽之勢。茶不思來飯無味,通宵達旦不入睡。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在精神上遭受重大的創傷或打擊,即使心理上平衡調整很好,大約也要損壽命一年,如果惱怒超過半年不解,大約要縮短兩到三年。所以說,不惟色字頭上一把刀,氣也是殺人之刀,殺人於無形。有哲人說,生氣是拿他人的缺點來懲罰自己,有理有理!
然而,不生氣也是個問題。阿Q被人打被人罵,不生氣,被稱為“精神勝利法”,中國人的劣根性。台灣文化辣女龍應台就有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似乎在主張生氣:“就因為你不生氣,你退讓,你忍耐,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大破爛雜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團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說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品。”
是啊,人生能招致自己生氣的事兒太多了。生氣不好,不生氣也不好。那到底怎麼辦?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有!不少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一些很有效的不生氣法,然而,那些出自經驗之談,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無法從根本上驅除生氣的惡魔。
其實,首要的問題是了解自己為什麼生氣?生氣是不自愛的表現,不快樂是生氣的源頭,而心態不好,又是不快樂的根源。
人生不可能沒有氣。氣是生命的表征,莊子在《知北遊》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則為死。”後世道教提出“養生之道,安身養氣,不欲喜怒也”,這“氣”,就是所謂“元氣”,這個元氣不僅是宇宙天地萬物得以化生的本原,也是人的根本所在,而它又是由陰陽二氣相交而成的。這一思想源於老子恬淡自然、抱全守真、清心寡欲、專氣致柔的思想。人生需要的就是這股元氣,要的決不是他生的閑氣。
所以,生氣還是不生氣,其實並不是一個問題。人要有一股氣,生氣,指的是養就一股浩然之氣。不生氣,就是不要滋生脫離自然大道生命本源之閑氣、濁氣。
常常聽到人們感慨:我們的財富在增加,但是滿意度、幸福指數卻在不斷下降;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但是快樂卻越來越少;我們溝通的工具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心卻越來越遠;我們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真正的朋友越來越少;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但是我們的寂寞卻越來越濃……
到底哪裏出問題了?不少人在苦苦思索。
我覺得恐怕有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心態!很多人常感慨命運對其不公,可法國哲學家拉羅什富科在其《道德箴言錄》中說:“命運降臨到我們身上的一切,都由我們的心情來確定價格。”有什麼樣的心態,才有什麼樣的心情。正是“命運和情緒統治著世界。”
我到一些黨政機關講學,也常常聽到人們抱怨:我太年輕了,所以我無法成功;我年紀太大了,所以我成功的機會過去了;我是女人,所以我無法成功;我學曆不高,所以我無法成功;我個性太強,所以沒有辦法。這些都屬於一種自閉型心態,它流露出來的是畏難、自卑情緒,應該說來是當前最典型的心態之一。還有的人則說:領導不喜歡我,我幹嘛要拚命做;我沒有靠山,我怎麼做也是白做;這世道(領導)太不公了,我不想做,那些明顯能力、貢獻都不如我的都升了;我這輩子升不了官發不了財……就這麼樣了……這屬於一種懷才不遇型心態,它流露出來的是自棄或自滿心態。
有一種人,“上班是一條蟲,下班是一條龍”。你說他心態好嗎?上班的時候,他萎靡不振,簡直是巴不得一天早些過去,上班就盼著下班。你說他心態不好嗎?一到下班的當兒,他衝得比誰都快。一踩油門,車子開得又快又穩;一到球場,拿那個球一打出去,滿分出來;一到歌廳,那嗓音一亮,能贏得無數掌聲……你是這種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