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於無聲處(代序)(1 / 2)

黃濟人

按照魯迅的句子,於無聲處後麵應該是聽驚雷。黃興邦的長篇曆史小說《明玉珍》是不是驚雷,尚待該書出版以後廣大讀者的評價。我要說的,隻是該書作者不同尋常的創作狀態。這個狀態的修飾語便是於無聲處。

黃興邦不善言辭。在我與他長達十年的共事中,他似乎失去了話語權。有段時間,特別是他從《紅岩》雜誌編輯的崗位上退休以後,老實說,我簡直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現在當然知道了,當他仍然默默無聲地將長篇曆史小說《明玉珍》手稿交到我手上的時候。

這是一部宏大的畫卷。

寫的是著名農民革命領袖明玉珍在重慶建都稱帝的那一段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元代版圖遼闊,給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提供了諸多方便,明玉珍及其眾多紅巾將領都是明教徒,明教源於西方的摩尼教,其教義認為世上明與暗互鬥,善與惡相博,最終光明戰勝黑暗,進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社會,這即是農耕時代的空想社會主義。元末亂世,民不聊生,餓殍遍地,饑民、遊民無處不有。紅巾起義“均貧富,等貴賤”的口號一出,猶如火把觸幹柴,全國頓成燎原之勢。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巡檢司弓兵牌子頭(相當於今天的武警班長)出身,起初參加徐壽輝的西係紅巾軍,後來帶兵入川,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在他的周圍,多有平民出身的英雄美人,豪俠智士,與上流社會權貴們的荒淫墮落,驕橫顢頇,交織成許多錯綜曲折,波瀾迭出的傳奇故事。但更可貴的是,明玉珍是一位布衣出身的平民天子,其平民政策與親民作風,無論是史籍記載,或是民間流傳,都可謂給中國一部霸道多王道少的古代編年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朝堂殷鑒和草野佳話。小說以元史為經,博采諸家文人筆記,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再現曆史人物的行狀,曆史事件的演繹,以及曆史場景中的典章製度,名物風俗,也有曆史懸案的解讀,可謂自成一道可觀可賞的曆史風景。

誠如著名文藝評論家敖忠先生在披閱這部小說時所言,此作的成功之處,在於“題材獨特,表現嚴肅,視野開闊,氣勢恢弘;情節豐富,結構嚴密;語言精練,文字典雅。”敖忠先生指出:“元末紅巾起義是中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玉珍在此次起義中功業卓著,其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充滿平民色彩,影響及於西部廣大地區,值得大書特書。小說富有傳奇性,但又與某些戲說曆史的作品不同,所寫主要人物、事件,均有史可稽,是一部題材重大的嚴肅的曆史小說。”同時又指出:這部小說“全方位地展示元末動亂時代朝野多種政治力量的傾軋,較量,人事關係極為複雜,但作者構思縝密,線索清晰,前後照應,殊少疏忽,表現出作者駕馭重大題材,構建長篇巨製的功力。”

黃興邦過去教書所在的學校,就處在江北城明玉珍墓的近旁。明玉珍這個幽靈一直激動著他。他過去寫過關於明玉珍的一些零散文字,但不足以疏解胸中塊壘。於是,他不斷積累並大量瀏覽有關明氏的資料,潛心構思,精心創作,終於十年磨一劍,成就了這部長篇曆史小說《明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