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十日談》(1)(1 / 3)

短語概括名著

作者:薄伽丘

國別:意大利

入選理由

《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西方的“醒世小說”。它與但丁的《神曲》合稱為《人曲》。

背景搜索

《十日談》成書於1348-1353年。這時正值著名的文藝複興時期,大量的文學作品和大批的文化巨人不斷湧現。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談》以其獨樹一幟的情調和風格從眾多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征服了讀者,同時也成為了意大利14世紀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與《神曲》雙峰並峙。

薄伽丘全名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年),與但丁齊名被稱之為文藝複興雙星。薄伽丘是一個私生子。母親生下他不久就死去了。

父親把他帶回佛羅倫薩。他在父親和後母的家庭裏度過了,寂寞的童年。一直在商人和小市民的圈子裏長大,喜愛文藝,多才多能,而且勤奮好學。他作品很多,有傳奇、史詩和短篇故事集等,如《菲洛柯洛》、《大鴉》和《十日談》。《十日談》是他最出色的作品,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這種獨特的文學題材。

《十日談》的創作受到1348年歐洲的一場可怕瘟疫的觸動:由於瘟疫的爆發,繁榮的佛羅倫薩喪鍾亂鳴,屍體縱橫,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處呈現著觸目驚心的恐怖景象。在這場浩劫中,有10個青年男女僥幸活了下來,他們相約一起逃出城外,來到小山上的一個別墅。隻見周圍盡是一片青蔥的草木,生機盎然;別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壇,清泉流水,室內各處都收拾得潔靜雅致。10個青年男女就在這賞心悅目的園林住了下來,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輪著講一個故事作為消遣,住了10多天,講了100個故事,所以叫《十日談》。

《十日談》的故事來源非常廣泛,分別取材於法國中世紀的寓言和傳說,東方的民間故事,曆史事件,宮廷裏的秘聞,以至街頭巷尾的閑談和當時發生在佛羅倫薩等地的真人真事,等等。由於小說抨擊天主教的虛偽,嘲笑蒙昧和迷信,提倡尊重人性,反對禁欲,所以一出版就深受市民階層的歡迎。但在曆史上一段時期,《十日談》曾被視為是誨淫誨盜的書籍,而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屢遭查禁。客觀上說這並非毫無根據。在《十日談》的百篇故事中,的確有相當部分透露著明明白白的肉體享樂主義傾向。這不僅為宗教教會所不容,也常常為保守、謹嚴、莊重的社會意識形態所詬病、否定。其實,《十日談》的產生有文藝複興這一特殊時代和民族背景。早在“序言”裏,薄伽丘就申明:他的小說是獻給她們的,。而不是獻給他們的。這樣看來,《十日談》就更像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性解放的“女性啟蒙讀本”。

作為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先驅,同時也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

薄伽丘正是在這本小說中,率先舉起了人性解放和人本主義的大旗。作者要批判的正是宗教滅絕人性的禁欲主義和對人性的壓抑。作者通過“故事”,對教會的黑暗和罪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嘲諷。這正滿足了當時新興的市民階級要求擺脫束縛、獲得自由的願望。

就藝術而言,作者“講故事”的本領是一流的。他反潮流而行之,采用佛羅倫薩方言來“講故事”,故事極力崇尚愛情,卻又簡單、幽默、風趣,令人難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以其貼近市民的文風,開創了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先河。同時,每一個獨特的故事又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了獨有的框架式結構。

《十日談》對16-17世紀西歐文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所采用的“框架式結構”就是受《十日談》啟發,其中有4個故事直接取材於《十日談》。莎士比亞的喜劇《辛白林》、《善始善終》的故事情節也來自《十日談》。由於薄伽丘時代學者們大多使用拉丁文寫作,而薄伽丘卻采用“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羅倫薩方言”寫下他的巨著,所以《十日談》對意大利民族文學更是有著奠基作用。

作品快讀

故事發生在1348年。美麗的佛羅倫薩突然遭遇了一場恐怖瘟疫!要命的瘟疫在整個城市肆虐,人們惶惶不可終日。這時候,有七個年輕美麗的女郎和三個舉止文雅的小夥子一起逃到了城外。在城外小山上的一間美麗別墅裏,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每天載歌載舞,逍遙自在,自得其樂。在差不多十天的生活中,他們以輪流講故事的形式作為遊戲的主題。每人每天講故事,故事總計100篇,按天數定名為《十日談》。以下是幾則故事的簡介:

“天主不怕人糟踐”(第一天第二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