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太極不是一天兩天了,太極的剛柔相濟,輕靈飄逸,自然舒展,為之癡迷。有年春晚太極功夫表演,一幫小生絲質白拳服,勉襠燈籠褲,飄飄然躍若虎兔,行若貓鶴,大顯龍騰虎踞之快意,看的崇拜嗟歎不止,恨不能跳上台成為其中一個。
曾經,讀過金庸的笑傲江湖和越女劍等武俠小說,被恩仇江湖兒女出神入化的太極玄功蠱惑著,幻想前生或許是武俠高手?若不,怎會如此喜歡太極功夫?李連傑主演的《太極張三豐》《少林寺》,神泰安詳,目透琥珀光,來去若鴻毛!群敵圍困,依然無招之處勝有招,四兩撥千斤,於是眼裏便剩下玄妙功夫,無視石頭孵不出雞鴨的事實,一廂情願摩拳擦掌,買書、拜師、開練,堅信可以練出個人五人六。
拜到師傅買了書籍和名師的光盤,學著前輩製了幾套行頭,業餘的苦練開始了!拔筋壓腿蹲馬步,照著拳譜練套路。一年又一年,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練的興趣盎然,興致勃勃。到頭來,功夫還是夢,身體強壯不少。臉色紅潤,行步輕靈,原來的腰痛病隱匿了,電腦打字三四小時不累,免疫力提高不感冒。一晃間,學練十年,2007年,懷揣雄心壯誌參加石嘴山市舉辦的太極拳國際邀請賽,與不遠萬裏來參賽的十五個國家太極拳愛好者,以及全國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在一個賽場比高低,還榮獲了陳式太極拳一等獎,楊式太極劍二等獎。沒白練呀!總算考了個證書回來。那證書考量起來頗專業,每行燙金漢字下麵一行英文,給洋鬼子當教練一點問題都沒有。問題是我沒機會當教練,更不靠此謀生,自知半路出家的花拳繡腿,索性教老頭老太太吧。因此將證書往雜誌堆裏一插,再無問津。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三天不練,手腳生疏,自從拿了證書,便鬆了氣疏於習練,畢竟每天早晨伴著太陽起床開練是件頂辛苦的事,歇歇再練吧。
至於始練之初迷戀的功夫,早已經隨著對太極拳的認識而拋之腦後,明白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練來的事,非一般人所能,靠天賦靠長期規範訓練而成,起碼付出鐵棒磨成針的毅力才達氣候。於是,將妄想練太極功夫的重點轉移到健身養心上。通過堅持,達到心境平和,隨遇而安。之後,選擇了每一個雙休日或節假日清晨,去附近的公園,迎著芳香宜人的桂花柳、鬱鬱蔥蔥的針葉鬆、茂密的國槐、筆直的大白楊、豔麗的刺玫瑰,聆聽鳥兒的鳴叫,呼吸新鮮空氣,讓自己融化在自然裏。等身體發熱了,筋骨打開了,便抽出太極劍,靜靜的練習陳式或楊式太極拳。那一刻,寶劍亮閃閃,拳腳爽歪歪,太極扇子嘩嘩響,人已進入了神話的境界,於無人處視有人,與有人處視無人!全神貫注操練著,身手靈活通身透氣,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不練的人焉如此感受?
有時候,拳友們穿著傳統的太極服同步開練,頗見氣勢,盤架子進退轉換虛實分明,雲手挪步穩健輕靈,天地間,盡顯一份儒雅的精氣神。經常被人圍觀,卻視而不見,美哉!這點小技藝加膽氣,還被演繹到單位或係統的重大節日慶典上。尤其三八婦女節,舞劍耍扇子,成為獨特的保留節目,在熟悉的同事領導麵前,抱拳行禮,輕輕呼吸,隨著音樂,走進太極,風頭出盡,仿佛自己就是張三豐。
有人說,練太極拳像似摸魚蝦,看起來綿柔緩慢不值得練。據研究表明,實際上綿柔緩慢的太極拳內裏像嬰孩、小草、樹苗、活水,表麵柔軟內藏張力。太極拳的鬆柔狀態像是人體歸根複命的不二法門,在鬆柔狀態中細胞和神經叢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鮮活靈敏,人的汗腺毛孔和肌肉在長時間的拳式運動中處於開合鬆柔狀態中,練拳使身體的小宇宙空鬆而元氣充盈,天地人同體,從而能夠永葆生命的鮮活靈動。所以,久練太極拳的人,脊背筆直顯得年輕。
當然,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源遠流長,內涵豐富,蘊含著中國古典哲學、美學、倫理學、中醫學的精華,習練太極拳,從養生的角度講,能達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健身祛病、延年益壽的功效,還能夠領悟中華武術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練太極最快樂的事情,是與素不相識的健身者走到一起,共同學習切磋拳藝,成為朋友。喜歡練太極的,有工程隊經理、退休教師、給領導開車的、報社記者、銀行工作的、美容店老板、當醫生的、做廚師的、公務員、畫家、水電行業的職員等。周末聚在一起切磋拳藝,交流修身養性心得,朋友相見格外高興。不在一個單位工作,少了許多利益糾葛與人際糾結,交往變得單純高尚,彼此都很開心。如此,忽然意識到,這些拳友成了世外桃源的朋友,沒有功利企圖的朋友,這個圈子景色宜人,滋養心性。
快樂太極,我要練,練到身輕好比飛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