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慶生家在太原,但他很少回家,盡管榆次離太原隻有25公裏。過節的時候,一般家庭都講究個團圓,可對裴慶生的妻兒來說,從不敢有此奢望,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戶主”太忙了。在裴慶生心靈的天平上,總是把黨和人民的事業看得很重很重,把自己看得很輕很輕。
他時刻想著群眾,情暖千家萬戶
晉中農業過去有一定的基礎,但由於長期以來一直擺不脫傳統的格局,發展速度不快。裴慶生心急如焚。為了尋求突破口,他1991年10月親自帶隊赴山東考察,從桓台縣等地工程化管理、集約化經營、發展高優高效農業的經驗中得到啟發,回來後立即組織有關部門經過反複論證,在全省率先規劃並實施了“雙百萬畝”農田建設工程。工程實施過程中,裴慶生多次深入實地進行考察,親自與技術人員研究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問題,並要求務必如期完工。
對於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更是一直牽動著裴慶生的心。他曾多次到太行山幾個貧困縣搞調查研究。當他走進低矮破舊的小屋,看到破席土炕、一貧如洗的情景,他痛心地留下了眼淚。他感到無比愧疚。當年這裏是革命根據地,無數農家子弟參加八路軍,抗擊日寇,血灑疆場;這裏的小米哺育了革命,支援了全國解放,而今這裏依然貧窮。為此,他食不甘味,寢不安眠。一次次踏上太行山,他召集和順、左權、榆社三個貧困縣的縣委書記,在左權就地研究脫貧致富方略。經過充分醞釀,反複研究,多萬論證,去年3月,地委行署正式提出在太行山三縣284個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貧困村,實施養豬、養羊、養牛的“三養扶貧開發工程”。8個月過去了,這項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到去年年底這些村子人均至少可增收200元。
裴慶生同誌關心群眾生活,心係百姓憂樂。當他得知榆次北關村10多戶農民住地經常停電時,當即責成地委辦一位副主任督促有關方麵盡快解決,並對其進行慰問;當他接到榆次市20多位居民聯名來信,反映某單位的高音喇叭嚴重影響居民正常休息時,當即批示:請秘書處和有關部門聯係,盡快解決這一問題;當城北的幾位居民打電話反映該處近半月停水時,他立即責成榆次市委、市政府負責人到現場了解情況,予以解決。在晉中,裴慶生同誌關心老百姓疾苦的故事還流傳得很多,很多……
左權縣石玉村有個叫張燕雲的孩子,在榆次一中上高三時因家境貧寒交不起學雜費而準備退學。裴慶生同誌得知後,立即指示民政部門給予救濟,使其順利讀完高中。今年這個“老井娃”(石玉村是電影《老井》拍攝地)考上了太原工業大學。裴慶生聞訊非常高興,將3000元稿酬拿出來,資助他上了大學。
王躍文今年19歲,是地委機關公務員。他流著淚給記者講述了裴書記為他設計暖壺架子的故事。裴慶生習慣於早起散步,他散步的時候,常常看見小王吃力地兩手提著8把暖壺往辦公室打水。一問才知,十幾個辦公室,總共要打幾十壺水,小王得這樣跑四五趟。“太辛苦了,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想法改進改進省些力氣。”裴慶生對小王說。過了幾天,老裴叫小王看一張他親手設計的圖紙。裴慶生問小王是否可行,如可行,就讓木匠師傅做一個。又過了一段,裴慶生去省委黨校學習,見那裏的公務員打水用兩個精巧的鐵架子,又省力氣又挑得多,一肩可挑12把暖瓶,就借回樣品,讓機關事務管理局依樣做了一對,送給小王。
裴慶生逝世前一天,即11月12日晚上,小王在醫院值班。他看到裴書記臉色蒼白,忍不住淚流滿麵。裴慶生卻慢慢睜開眼睛,輕輕問了一聲:“小王,吃飯了嗎?快吃飯去吧。”第二天淩晨5點,小王離開病房時,裴慶生安詳地睡著了,外麵開始下雪了。小王怎麼也不相信他才回機關上了半天班,裴書記就永遠地走了。
他敢於動真碰硬,率先反腐倡廉
11月11日,裴慶生住院後的第一天,病情基本平穩。上午地紀委書記李儒敏去醫院看望他。他握著李儒敏的手動情地說:“儒敏啊,你來晉中抓反腐敗可幫了我的大忙了,我一生感謝你,永遠忘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