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郭根出生於山西省定襄縣鎮安寨村。父親郭識吾早年從事革命活動,與高君宇等均有交往,母親是一位家庭婦女。由於父母感情不和,郭根1924年隨父親到了北京,離開了故鄉。1925年,郭根考入北師大附中。這所學校當時是北京中學生中民主活動的堡壘,培養造就了一批青年革命家。郭根從封閉的晉北地區來到這裏,立即投入了校內的民主運動。他喜歡文學,經常組織講演會和劇團演出,做革命宣傳鼓動工作,後來秘密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他擔任過師大附中校刊總編輯,利用這一陣地宣傳革命。有一次出了一期“紅五月”專號,被國民黨市黨部全部扣禁,並要拘捕編輯人員,幸由校長設法掩護才沒有出事。因為他才思敏捷,文章出眾,當時名字又叫郭良才,所以同學們都稱他為“郭才子”。
在師大附中就讀期間,郭根深深地愛上了出身名門的邵乃賢小姐。邵的父親邵飄萍是五四前後我國新聞界的風雲人物,曾於1918年創辦《京報》,獨步北方,名震全國,同年又創辦了“新聞學研究會”(我國最早的新聞學研究組織),為我國新聞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學者”,——“我們那時候個人的事情想得很少,一切服從組織,服從工作。我生了五個孩子,可是從沒‘坐過月子’。”
……
人活著,為了什麼?
人為什麼活著,才有意義?
李森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而投身革命,而獻出青春和熱血,情不謂不深;為了共同的革命誌向而與沈仲文同誌相遇相知相愛,牽手一生,情不謂不真;為了改變家鄉的落後麵貌,而不顧年邁,上下奔走,情不謂不濃。她付出了許多,犧牲了許多,但也得到了許多。這樣擁有大情懷的奉獻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本文開篇提到的那一對被狹隘和虛榮所羈絆的青年,不知是否能讀懂老八路李森?讀懂革命前輩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價值?
1926年被奉係軍閥殺害。在新聞學研究會期間,邵飄萍曾對青年毛澤東予以熱忱幫助,被毛澤東譽為“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飄萍夫人湯修慧是一位江浙女才子,丈夫遇難後,她繼承烈士遺誌,複刊《京報》,繼續為宣傳真理而奔走呼號,在北方新聞界頗有名氣。邵乃賢是飄萍先生的長女,當時也在師大附中上學,對郭根的品貌才學也是極為傾慕的。二人深深相愛,並經過重重波折終於結為伉儷。這一段羅曼蒂克的戀愛經曆,成為郭根一生中最難忘懷的往事;也正是由於這樁婚事的締結,為郭根投身報界創造了重要條件。
北師大附中畢業,郭根考入山東大學外語係。他積極參加校內的反帝愛國運動,並編輯了進步文學刊物《刁鬥》。1935年大學畢業,曾在歸綏中學短期任教。正值“一二·九”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候,他和一些進步教師編印《燕然》雜誌,從文學的角度鼓吹抗日。七七事變爆發後,郭根夫婦輾轉南下。當時,他的嶽母湯修慧已將《京報》停刊,拋卻全部資產,隻身逃出古都,到了香港。耿耿忠骨,為人稱頌。1940年,湯修慧見到《大公報》香港版編輯主任徐鑄成,特意推薦郭根來該報工作。一方麵出於對飄萍先生的崇拜和對湯修慧先生的敬重,另一方麵因為對郭根的才學略有所聞,徐鑄成欣然同意。從此,郭根正式投身於新聞界。
郭根剛到《大公報》香港版時,隻擔任編輯,把路透社的電稿譯成中文。他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同時,由於他思想進步,目光敏銳,編輯英文稿之餘,還寫了一些文字潑辣、短小精悍的時評和雜文,很受讀者歡迎,更為總編輯徐鑄成所欣賞。所以在他工作不久徐就讓他同時助編要聞版,使他的外語水平和寫作水平都能得到初步的發揮。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的環境日益險惡,根據總社安排,《大公報》香港版停刊,立即創辦《大公報》桂林版。經徐鑄成挽留,郭根與之同行返桂。一個淒風苦雨的早晨,他們一行四人化裝成“粵籍”難民登上了開往廣州的汽艇。他們都不會講廣東話,在珠江碼頭遇到日本憲兵檢查盤問時,多虧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當義務翻譯,說他們四人多年在外,所以連本鄉話也不會說了,如今因為“皇軍”“解放”了他們的家鄉,才特地趕了回來。其實他們化裝出逃的根本目的是不甘日寇奴役,是為了辦報抗日。關於這段曆史,郭根在後來寫的《徐鑄成其人》中曾有所介紹。
經過徐鑄成、郭根等人的積極籌辦,《大公報》桂林版很快於1941年3月與讀者見麵,仍由徐鑄成主編,郭根則以編譯國際新聞為主,並不時以“木耳”筆名在《大公晚報》發表雜文。這些雜文宣傳抗戰和進步,抨擊投降賣國,反映了人民群眾高漲的愛國熱情;語言樸素凝練,幽默詼諧,既有文采,又有戰鬥力,在讀者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徐鑄成偶爾也寫幾篇助陣,署名“銀絲”。“木耳”“銀絲”,從炒什錦的“菜譜”上就能看出徐鑄成與郭根當年筆墨相交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