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北宋年間,山東鄆州地麵,過了香林窪,眼見一高山,喚作獨龍山,山前有一高崗,依山而成,便是獨龍崗,這獨龍崗前麵,又有三個山崗,列有三個村坊,中間的是祝家莊,西邊是扈家莊,東邊是李家莊,這三莊合計,有一兩萬人家,其中祝家最是興盛,家有莊客成千,錢糧無數。這一日,天方見明,祝家莊內一處寬大庭院,方離院外三裏,都聽的陣陣呼喊,間或有兵器交擊聲,叮叮當當傳來,一聽就知道定是有好一場廝殺。莊裏服侍的下人丫鬟,各個見怪不怪,心道這必是三個公子在交手演武罷,且進院裏一看,百十個精壯莊客圍成一圈,一個個踮起腳尖,伸長脖子,搖頭晃腦,對場中三個高低起落的矯健身影評頭論足,間或一聲叫好,看那神情,好是恨不得自己也能有那個身手一般。
且看那三個後生,都使著一根渾黑長槍,挑、刺、砸、掃,技藝精熟,劈、勾、劃、擺,無有不能。其中一人,年及弱冠,圓臉膛,寬額頭,似是忠厚善良人,一把長槍舞得潑墨不進,進退自如,有龍行氣象;又有一人,年紀稍小,約莫十八出頭,絡腮胡,八字須,一看就是暴脾氣,長槍在手使的呼呼生風,騰起跳躍,如猛虎下山;最後一人,估摸十八上下,氣軒昂,儀堂堂,最是俊秀好人才,雙手一抖舞出幾朵槍花,身形閃動,似奪命金彪。原來這三人分別是那祝家莊莊主的三個兒子,祝龍、祝虎、祝彪,人稱祝氏三傑的是也,怪不得有此好武藝,三個人你來我往,打的好不快活,且看那三人攻防間,明顯看得出老大祝龍武藝最高,那祝虎祝彪雖然手段非凡,卻常常被逼的手忙腳亂,隻得聯手對敵,眼看又鬥了十幾個回合,都有點力怯了。
要說看這場熱鬧的人裏,卻有一人不同。
且看那來人,中年大漢,一方國字臉,身長八尺,皮膚黝黑,腰圍雄壯,步履穩健,呼吸之間氣脈悠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個高手,又看那雙手間老繭頗多,卻不是莊稼漢的苦處,而是長期使槍弄棒留下的印記,原來這就是鐵棒欒廷玉,專門負責教導祝家莊上莊客和祝家三子的武藝,在他的教導下,祝家莊上各個習武。所謂交鋒都是哥兒將,上陣都是父子兵,早些年間祝家莊販賣私鹽,積攢家底,可以說欒廷玉也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要不然行走江湖,沒點本事,拖著金銀到處跑,被人黑吃黑都是輕的,搞不好隨時都會掉命。而且祝家莊上但凡有江湖買賣,都是由欒廷玉壓陣,雖遭遇山賊強盜無數,卻從來沒有失過手,因此整個莊子上下,對他都是尊敬的很。
閑話少提,卻說那欒廷玉來到這演武場早就多時,平素間這大清早的應該是大夥兒一起操練習武的時候,見到眾人圍成一團呼喊不止,他也知道定是自己的三個寶貝徒弟一時技癢切磋了起來,自己也有心看看他們的技藝得了自己多少真傳,也不喝止,自己尋了個高處,站定了也看了起來,看了一會兒便欣慰的點了點頭,這兄弟哥三倆雖自小起便隨著自己習武,但從小性子散漫,吃不得苦,下不得真功夫,唯有老幺祝彪天分較高,還有點看頭,但都是花架子,贏幾個莊稼漢子,有餘有餘,比一個豪傑英雄,不足不足。卻不想打兩年前起這老大祝龍改了性子,開了竅,變的勤奮好學起來,每日聞雞起舞,枕戈待旦,春去秋來,勤學不輟,兩年下來,也很有長進,雖然因天資所限,進步緩慢,但勤能補拙,很有前途,比起兩個兄弟來,卻是要厲害多了,這大哥發了狠,兩個兄弟也不好懶惰,每天都跟著大哥一起操練,勤修武藝,一身槍術,都越使越好。
欒廷玉眼見三個人有點力怯了,暗暗搖了搖頭,到底是年輕人,以力角力尚可,攻伐技巧不足,眼看再鬥無益,遂一聲大喝,“都給我住了!”,眾人被喝的一驚,也不回頭,知是誰來了,紛紛各自歸隊,拿起器械,像模像樣的立著,等待訓話,祝家兄弟也趕緊收了動作,恭恭敬敬的向來人唱了個大諾,“師傅早!”,各個莊客又道,“教頭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