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八月,在契丹為官的漢人趙英得罪了契丹皇帝耶律宗真,叛遼投宋。
投宋後,趙英更名為趙至忠。相傳他是契丹的中書舍人、史官,熟知契丹慶曆以前的事情,撰有多種介紹契丹情況的雜史、筆記、輿圖等。
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趙至忠向朝廷獻上《虜廷雜記》十卷,宋人有關契丹的知識大多來自於此書。
《虜廷雜記》中有一段簡短的記載:聖宗芳儀李氏,江南李景女。初嫁供奉官孫某,為武疆都監。妻女皆為聖宗所獲,封芳儀,生公主一人。
宋代詩人晁補之為北都教官的時候,看到了這段記載,悲由心起,寫下了一首哀婉淒絕的《芳儀怨》。全詩如下:
金陵宮殿春霏微,江南花發鷓鴣飛。
風流國主家千口,十五吹簫粉黛稀。
滿堂侍酒皆詞客,拭汗爭看平叔白。
後庭一曲時事新,揮淚臨江悲去國。
令公獻籍朝未央,敕書築第優降王。
魏俘曾不輸織室,供奉一官奔武強。
秦淮潮水鍾山樹,塞北江南易懷土。
雙燕清秋夢柏梁,吹落天涯猶並羽。
相隨未是斷腸悲,黃河應有卻還時。
寧知翻手明朝事,咫尺人生不可期。
蒼黃三鼓滹沱岸,良人白馬今誰見。
國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雲信流轉。
芳儀加我名字新,教歌遣舞不由人。
采珠拾翠衣裳好,深紅退盡驚胡塵。
陰山射虎邊風急,嘈雜琵琶酒闌泣。
無言遍數天河星,隻有南箕近鄉邑。
當時千指渡江來,同苦不知身獨哀。
中原骨肉又零落,寄詩黃鵠何當回。
生男自有四方誌,女子那知出門事。
君不見李君椎髻泣窮年,丈夫飄泊猶堪憐。
☆☆☆
晁補之根據《虜廷雜記》中的簡短記載,加上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寫下了這首哀婉的長詩,寫盡了一個亡國公主痛失良人、流落番邦的悲涼命運。
晁補之認為李芳儀是“怨”的,全詩的每一句無不體現無盡的哀怨。不過晁補之大概未曾想過,一個受盡恩寵的李芳儀,怨的隻是國亡家破、流落番邦之苦。她亦有幸,幸的是她能絕處逢生,能重獲一段好姻緣。
這段緣分初看雖有些許荒唐,但是曆盡了悲歡離合、世事沉浮,兜兜轉轉的跌宕命運,她終究沒能逃離他的手心,也沒能舍棄這段上天為她安排的緣分。
☆☆☆
夢一場繁華三千,轉瞬繁華落盡,夢已成空。當年的金戈鐵馬、盛世繁華,都已煙消雲散,無處尋覓。人間卻依舊青山不老,細水長流。
廣袤遼闊的北國番邦,是荒無人煙的萬裏大漠,或是大雪紛揚的冰冷雪域,或是望不到盡頭的曠野。一場曠世的情緣,一段絕世的愛戀,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轟轟烈烈地上演。萬丈情絲,終消逝在無盡的時空中,任萬裏黃沙飛揚、掩埋。
舊夢已塵封,人間隻留下了一個迷離的傳說。
或許等到很多很多年以後,鉛華凋盡,人們會在這片廣闊遼遠的土地上尋覓到這段曠古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