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明廷的震驚和喜悅,闖軍大營就顯得沉悶了許多,雖然坐擁五十萬的士卒,但真正的可戰之兵也就十幾萬,而且這十幾萬士兵打明軍的一萬多士卒都顯得十分困難,這怎麼能不讓闖王和其他人惆悵呢?
不過李奇鬆了一口氣,說實話,他真的不想和曹文詔打,所謂的戰略最佳就是大明占據著北方和滿清互相消耗,自己大順這邊攻下湖廣,然後四川,最後江南,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當然,無奈之舉,打不過曹文詔,何必硬碰硬呢?估計曹文詔還要謝謝自己去掃平江南的豪商大地主呢!
沒了經濟實力這種下層建築,朝內的東林黨基本上就完蛋了一般,剩下什麼浙黨,楚黨之流也肯定紛紛謝幕,以後北明肯定都是勳貴的天下,就看曹文詔怎麼弄了。
心裏籌劃好,李奇便去拜見闖王,一是說出天下大事的謀劃,二是商討繼續深化軍隊改革,咳咳,這詞用的真詭異,還是商討如何改製軍隊,興兵屯田,三則是重頭戲,就是興建政權。
由於之前闖王戰敗,曆史上準備和闖王彙合的羅汝才竟然沒有來,退而卻步回到湖北湖南和江西的交界之處征戰,那裏算是大明比較富庶的地方,曹操羅汝才可沒有興致陪著闖王在河南吃泥巴,對於羅汝才這種行徑,李奇自然是高興,不來最好,不來怎麼能體現闖王在各支義軍中獨一無二的地位,那就是率先建立政權反抗大明。
“現在真的是時候建立政權嗎?”闖王此時帳下已經不止李奇一個文人,傳說中的宋獻策和牛金星都已經在大帳中跟在李奇身後,雖然他們對於闖王重用這樣一個少年有些不喜,但李奇畢竟不是輕佻之輩,也是很有理的對待兩位“前輩”,這兩位也就不好發作,隻是闖王現在說的大事,他們還是要插話一二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
“闖王,學生覺得,此時不宜建立政權,本朝太祖當年在江南時的政策就是緩稱王,高築牆,最後才能由南吞北,完成曆代都不曾完成的壯舉,學生認為闖王也該如此。”牛金星自稱學生,實際上他現在也是四十好幾的人,這番文縐縐的舉動,反而讓帳內的武將不喜,闖王自然是如沐春風的做派,稱讚了牛金星幾句,然後看了眼李奇,顯然是讓他出來說說見解。
“因時製宜,曆朝曆代情況都不同,怎可胡亂一氣套用明朝太祖的成龍之路,再說,建立政權就真的要闖王稱帝嗎?我認為政權的建立主要是在文官體係和武將體係的建立和完善,至於闖王現在已經稱王,和劉邦稱漢王一樣,名望是有了,下麵我們要吸引天下的讀書人,小子說句不中聽的,打天下,闖王,諸位將軍都是一時無二的人選,但治理天下,恐怕除了牛先生,宋先生之外,也就高一功將軍能協助一二,日後我們闖王是要坐擁一個大大的江山,必須要建立政權,開科舉選人才!”李奇這話雖然讓想坐皇帝的李自成有些憂傷,但他也知道,此時確實不是登基龍座的時機,所以隻能耐下心來,安安靜靜的積攢實力了。
不過因為李奇也沒有提到皇帝一事,牛金星和宋獻策都有些驚訝,畢竟李奇這樣做等於把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給削弱了,雖然是個義子,但那羅汝才都有十三個義子,闖王看到好的俊才多收點義子也是有可能的,他這樣做真的是一心為了闖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