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2)

薛吉強

歲月如歌,盛世相約。2011年,固原一中迎來建校120周年華誕暨新校區落成整體搬遷慶典,學校編纂出版校史係列叢書九冊,旨在傳承一中百年文化,彰顯辦學輝煌業績,激勵來者建功立業。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固原有識之士及社會各界集重教之力,和民眾之求,應社會之需,固原直隸州提督雷正綰積極倡議動員社會各界捐資,在建於明朝的昭忠祠東(老一中操場)創建五原書院,自此揭開了固原一中建校辦學的百年奮鬥曆程,亦開啟了固原近現代教育之先河。先賢安維峻先生作為書院創始人之一,本著“虛懷下士、樂育人才”的辦學追求,在幾進陋室、幾許簡桌、舉步維艱的辦學困境中,率幾十學子開壇講學,為聚一中後生、育國之棟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師管理之嚴,生學習之勤,可謂樂教樂學、敦行力學,先輩立業求真的遺風,得百年傳承,綿延久長。

自書院始,在漫長的歲月更迭中,固原一中校名曆經固原中學堂、民國固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民國固原提署街高等小學、民國甘肅省縣立初級中學、固原中學、寧夏固原一中、寧夏固原市第一中學八次易名,櫛風沐雨,坎坷曲折,然學校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期間,中學堂以東嶽為映,以“四子六經”為根柢,彙聚一州二縣莘莘學子,使學堂教育隨維新變法的風潮時興一時。至固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辦學的二十四個春秋歲月裏,來自五湖賢達在這塊山禿水淺的土地上,在國窮民貧、烽火連連的動蕩歲月裏辛勤耕耘,為固原基礎教育培養了千餘名識文斷字的人才。六盤山區百分之九十的小學校長、遍布固原山城的主要教員從這裏脫穎而出,喚醒了愚鈍的沉睡,點燃了奮爭的希望。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為適應普及民國初小教育要求,學校遂更名為提署街高等小學,在簡陋之極的校舍裏共培養七屆二百多名畢業生。曆代先賢嘔心瀝血,嚴謹治學,和生共育,致業績卓著、桃李天下、人才輩出。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軍長赫光烈士,有在萊蕪戰役中卓有功勳的愛國將領韓練成將軍,有為新中國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民主革命烈士孫壽名將軍,等等,這些共和國英才就是從中學堂到提署街高等小學堂的陋室裏逐一培養出來的一中驕子。

固原一中的中學辦學史,起始於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固原縣立初級中學。在國難當頭的歲月,廣大不甘屈辱的有識之士為喚醒民眾覺悟,廣泛發動地方人士四處募集費用籌建學校,以使六盤兒女文化脫愚,傳承教育,延續文明。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國民黨將領丁德隆籌資並依托固原初級中學創辦維德師範(固原師範前身),教員由固原初級中學教員兼任。自此,揭開了固原一中與固原師範合合分分難以割舍的辦學情緣。在戰亂和飽受民族之辱的歲月裏,許多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飽學之士把美好的青春和革命的火種撒在了固原這片熱土上。抗戰時期,許多初級中學的學子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赴抗戰前線用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解放戰爭時期,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獨裁專製,全校師生數次走上街頭掀起學潮奮力抗爭,他們用不屈的意誌、執著的追求和無私無畏的精神澆鑄了一中人“樸實沉毅、自強不息”的性格特點,並在血與火的礪煉中書寫了一篇篇不朽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