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從結繩記事到漢字激光排照,我們的漢字是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而逐步演進的。現在知道在我國境內最早的文字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刻在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而最成係統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我國最早的成篇章的書是《尚書》,它記載的是商周兩代官方文書,其內容大抵就是最高統治者就國家重大事件發表的相關言論。《左傳》、《國語》中記載的主要是春秋時代的外交辭令。隨著各諸侯國之間關係錯綜複雜的變化,當時的外交辭令比《尚書》中所記載的要複雜很多。《論語》中所載孔子所說到的鄭國人“為命”就是準備外交辭令,“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產潤色之”就反映了起草書麵文稿時的研討、構思、潤色等等一係列步驟。可見當時的重視程度。

西周周厲王寵信佞臣實行專製統治引發國人暴動,使塵封的皇家檔案被打開並散落到民間,促使私人講學之風得以盛行,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思想文化繁榮現象。諸子學派著書立說,一係列思想邏輯性強、結構嚴謹、篇幅宏大的獨立成篇的書麵文字相繼問世。這就和諸侯混戰的亂世一起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思想的空前活躍。

諸子百家著作和《詩經》以及稍後的屈原與宋玉的《楚辭》一係列著作成為後世文史經哲的源頭。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以及後人一直在爭論是否執行過的“焚書坑儒”等等一係列專製獨裁統治,從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文明的進程。

“文”在秦漢到魏晉之際得到空前的發展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誇張鋪飾風格的文字與傳統的楚辭相結合形成的漢賦,在漢代統治階級所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得到了充分發展,形成了有漢一代獨特風貌的文學文體,且前承《詩經》與《楚辭》,後啟駢體文、唐詩、宋詞、元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早追求文辭優美與想象力豐富且富於表現力的漢代大賦。

漢賦的盛行直接影響了散文的駢體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成為風靡一時的主要文體。隨著佛教的傳入,聲律被發現並運用到辭賦中,行文開始講究對偶、辭藻、聲律、用典與用事,形式華麗並偏重於抒情。這些在推進“文”的藝術化,提高其審美價值等方麵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中最直接的貢獻是促使另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文體——唐詩的出現和發展。

在唐詩開始獨立發展的過程中,駢文逐漸暴露出其自身的弱點:形式拘束太嚴,不便於活潑自由地表達,逐步落入一種帶有貴族文化特征的文體——齊梁宮體的俗套之中。

駢文到唐代仍然很流行,但是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多。中唐時期,由韓愈和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從根本上解放發展了嚴重受限的文體,恢複了散文體的主導地位,在客觀上也促成了駢散結合的發展趨勢。

到了明清之際,古文被推崇為文的正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此時的古文已經沾染了濃重的道學味道,直到“五四”之後發展起來的白話散文才有了根本的轉變。

我國古代“文”體所包含的內容極其深廣,其麵貌形式也極其紛繁複雜。就如南朝梁元帝蕭繹在《內典碑銘集林序》中說的“世代亟改,論文之理非一;時事推移,屬詞之異”。

筆者認為,鑒賞是對文本的解讀,其中含有很大的審美比例。而審美是審美主體受審美對象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精神互動。優秀的古文能拓展我們的視野,開啟我們的心智,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選編的《古文觀止》的標準相當高,後人很難有所超越,以至到今天仍擁有很多讀者。本書在選擇篇目時,從先秦到清代盡量選擇有分量的名篇,而且篇幅適中,不過長,也不過短。重點放在鑒賞即對文本的解讀上,其次是作者的情況和文章的寫作背景。注解部分也寫得比較簡短,避免繁雜。由於能力有限,不當之處還懇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