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朔方教授是我國古典戲曲小說研究和明代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開拓者。他原名步奎,浙江東陽人。1943年秋考入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師範學院中文係,一年後轉入英文係,得到著名古代文學專家夏承燾教授、著名英語文學專家戚叔含教授的指導。喜愛新詩創作,部分作品由廢名先生介紹發表於朱光潛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曾擔任學生文學社團明湖社社長。1947年7月大學畢業後在溫州中學任教,1949年溫州解放後轉入溫州師範學校任教。1954年春調入浙江師範學院,先後在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浙江大學中文係任教,曾擔任係秘書、外國文學教研室副主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1983年應邀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講學一年,後又多次應邀前往美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講學。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暫緩退休教授。另曾擔任杭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古代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明代文學學會顧問、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顧問、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屆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2007年2月1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4歲。
徐朔方先生先後出版了《戲曲雜記》、《湯顯祖年譜》、《論湯顯祖及其他》、《論梔金瓶梅枛的成書及其他》、《史漢論稿》、《晚明曲家年譜》、《湯顯祖評傳》、《徐朔方說戲曲》、《小說考信編》、《徐朔方集》、《明代文學史》等著作,整理出版了《湯顯祖詩文集編年箋注》、《梔長生殿枛校注》、《梔牡丹亭枛校注》、《梔沈璟集枛輯校》、《湯顯祖全集新編》等著作,編選了《梔金瓶梅枛論文集》、《梔金瓶梅枛西方論文集》等書,另外還出版了詩集《似水流年》、散文集《美歐遊蹤》等。他的著作《論湯顯祖及其他》獲首屆中國戲劇理論優秀著作獎,《湯顯祖評傳》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論梔金瓶梅枛的成書及其他》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晚明曲家年譜》獲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明代文學史》被評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優秀成果,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入選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項目,獲首屆出版政府(圖書)獎提名獎。
除《史漢論稿》等少數論著外,徐先生的學術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古代戲曲史、古代小說史和明代文學史三個領域,當然這三個領域互有交叉。他對其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和重要環節提出了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均自成體係。這裏主要以古代戲曲史領域為例,略加說明:
關於雜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考》是中國古代戲曲史的奠基之作,它將元雜劇的發展分為三期,並認為大都、平陽和杭州分別是三個發展階段的中心區域,這些觀點長期以來被視為定論。徐先生《金元雜劇的再認識》等文從考察現存雜劇劇本和曲目的故事發生地、出現的地名、官名及史實、王實甫的生平及《西廂記》、《麗春堂》的創作年代等入手,論證有20種雜劇作品以金代為背景或帶有金代生活印記,有38種雜劇作品(至少是其中一折)以開封為背景,王實甫應為金代人,《西廂記》、《麗春堂》均作於金代。因此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戲曲形式之一的“雜劇”應起源於金(宋)代,開封也是雜劇發展過程中的中心之一,“元雜劇”應改稱“金(宋)元雜劇”。
關於宋元南戲,一些文獻中有“溫州戲文”、“永嘉雜劇”的記載,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戲曲樣式的“南戲”長期以來被認為起源於溫州。徐先生《從早期傳本論證南戲的創作和成書》及其續篇《南戲的藝術特征和它的流行地區》認為,訖今未發現任何文獻提及溫州有特定的聲腔,說南戲起源於溫州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南戲興起於包括溫州在內的廣大東南地區民間,溫州不過是南戲最早流行的地區之一。
關於“南戲”與“傳奇”的界限,曆來研究者有的以元明易代之際為界,有的以昆山腔興盛為界。徐先生《論梔琵琶記枛》等文認為,“南戲”與“傳奇”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後者為文人的創作或改編,兩者其他不同屬性都因此而產生。元末明初經高明改編的《琵琶記》已於“傳奇”,而廣東潮州1958年出土的明嘉靖間抄本《蔡伯皆》等仍屬於“南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