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瀾
《風雨山村》是一部描述20世紀90年代後期太行山上一個小山村因煤礦引發的種種矛盾的現實主義鄉村小說。
說到小說,好小說是有標準的,編輯有評判標準,讀者有閱讀標準,文學研究者有其專用的理論標準。這眾多標準之間有互相重合的地方,更有不同之處。讀者的閱讀標準很簡單:好看不好看,有趣還是無趣。好看,有趣,就讀;反之懶得瞧。當然,讀者喜歡的小說,未必是經典作品。某些通俗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往往讀者甚眾,十分暢銷,卻難入文學研究者的法眼,更無法登堂入室流傳後世。此觀點如需商榷,把這句話反過來說應該不會有太多的爭議,凡是能夠流傳於後世的小說,一定符合讀者好看又有趣的閱讀標準,比如四大名著。簡而言之,讀者是否認可,是評判一本書或者一位作家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
當我第一次拿到《風雨山村》的時候,麵對厚厚的一遝手稿,不禁皺起眉頭。開始我強迫自己去看,可看了不久,竟不由自主地陷了進去。我被小說故事所吸引,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揪心。看到後半部分,我竟不忍釋卷,有時為看書寧願推遲吃飯和睡覺。
小說是以人為敘寫對象的文學。一部成功的小說,首先要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當我將這本厚達四百多頁的大書打開時,真誠坦蕩的路天寶、老奸巨猾的馬穀羊、為民請命的楊明、尖刻潑辣的榮改鳳等眾多人物形象,立馬躍然紙上。即便我將小說合上,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也在我眼前浮現;他們的一言一語,一怒一罵也在我耳邊回響。
當然,一部長篇不能僅僅好看。著名小說家王保忠在談到小說的時候指出,好的小說應該做到“五有”:有想法、有力量、有情感、有背景、有看點。這是他的經驗之談。毫無疑問,《風雨山村》是符合這“五有”
標準的,因此這部小說不僅引人入勝,而且發人深省。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生活的真實在小說中得到了展現和升華。
作者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的親戚朋友大多是農民。他的職業雖是法官,但他在基層法庭工作了十多年,後來雖然調回城裏,但每天打交道最多的還是農民。可以這樣說,他一刻不曾脫離農村和農民。這一切決定了他在觀察和表現生活時,能夠以平等的態度、平行的位置來對待農村和農民,用一顆真心走近農村和農民。由於他的根、他的文學的根紮在農村,紮在深厚的黃土之中,他在情感和理智上同農村和農民是息息相通的。因此當他麵對他的描寫對象時,他的心是敞開的、透明的,農村點點滴滴的變化、農民的內心世界和命運,都毫無遺漏地攝入了他的心靈、走向了他的筆底。這正是他的創作能夠敏銳而細膩地表現鄉村生活的秘密所在,這正是他的作品真而又實的奧妙所在。
因為真實所以令人震撼,因為真實所以發人深省。
我一次又一次地將這本大書打開又合上,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思考。路天寶為了“那個崇高的理想”吃盡辛苦,腿跑細人累瘦,卻落了一個被黨員們拋棄、背負惡名的可悲下場。理想在現實麵前為什麼會碰得“頭破血流”?馬穀羊為什麼能夠呼風喚雨,讓幾乎所有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