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三國演義》開始,對曹操就沒啥好的印象,尤其是他把書中的正麵人物劉備追的滿地跑,更讓人憤懣不已,曆史上曹操與羅貫中筆下的差別很多,隨著近年來三國熱的興起,曹操的真實麵目也被逐漸還原。都說曹操是奸臣,可是綜觀三國的曆史,曹操在世並沒有自立為皇帝,維持了三國鼎立的局麵,也讓東漢王朝苟延殘喘了幾十年,這期間老百姓修身養息,為晉朝的奢華打下了基礎。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最英明的戰略決策。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看到了漢獻帝的存在價值,盡管腐朽的東漢皇室已經沒有了多少號召力,但是,大漢天子這張牌,還是讓曹操擁有了中央政權的資源。三國中,曹魏的地盤最大也最富庶,在這塊地盤上,軍閥割據也最厲害,統一北方僅有武力還是不夠的,控製了皇帝,討伐諸侯就成了平叛,至少老百姓是不反對的,同時,被儒家思想洗腦了的士大夫也是擁護的,通過控製皇帝,曹操獲得了軍心、民心,是戰略上的成功。至於曹操不把皇帝放在眼裏,這在當時純屬正常,一個手握大權的實力派,又怎能聽命於娃娃皇帝,換到劉備、孫權,也是一樣的會擅權。不管怎麼說,因為曹操的收留,漢獻帝才能像模像樣地做了幾十年皇帝,中原的老百姓也才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幾十年,不過,漢獻帝做像皇帝之後就會有點不滿足,至少他身邊那些無用的文臣們看曹操不順眼了,董承之流被殺,也就順理成章了,政治本就與血腥為伴的。
平定中原是充分展示了曹操的個人實力。誠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對青年的曹操讚譽有加,曹操敢於刺殺董卓,那是何等的英雄,而在虎牢關前,如果袁紹聽從曹操的意見,一鼓作氣就能打垮董卓。曹操起兵於黃巾動亂之時,在其後的打拚中,陳留、許昌完全被各路豪強所包圍,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人都擁有大片的地盤。但是,曹操先以弱勝強打敗袁紹,鞏固了北方,然後擊敗武功第一的呂布,拿下劉表的地盤,西麵擊退馬騰、韓遂,每一個對手都是割據一方的大腕。尤其是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沒有絕對的勇氣和高超的指揮藝術,那是萬萬不敢發起的。而在一係列的征戰中,曹操上馬可以提刀,歸帳可以謀事,文韜不輸孔明周郎,武略不亞關張,實屬文武全才的大英雄。
重視人才是曹操成就霸業的基礎。曹魏不但地盤最大,人才也是最為豐富,在曹操不斷征戰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吸納人才。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郭嘉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堅定曹操決戰袁氏的決心,使得北方從此安定,當赤壁失利後,曹操想到的卻是,假如郭嘉不死,不會有今日之敗。對於劉備、關羽、張遼、趙雲、等人,曹操都是容忍有加,對於夏侯惇南征的失利,曹操絲毫不怪,這些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積聚到他的周圍,成就了曹魏的事業。對於關羽的籠絡,彰顯了曹操的愛才與度量,試想,假如沒有曹操的關照,關羽又怎能過五關斬六將?而曹操之重用張遼,使得張遼成為克製東吳的頭號戰將。而曹操著力培養的司馬懿,也不辜負他的期望,成功地抵禦了六出祁山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