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道德經》之謎(9)(1 / 3)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古希臘第一智者蘇格拉底的名言:“我之所以聰明,是因為我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

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

我在閱讀此章時,深感汗顏,解讀《老子》,是否就識得其中真味?我不敢妄言識得其中真味,隻求郢書燕說了。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一章講“為人處世”當有“自知之明”,而本章講統治者要有“自知之明”。統治者實行強權政治,采取高壓政治,肆無忌憚地壓榨百姓。他們實行殘暴統治是依靠暴力。而老百姓一旦不畏懼暴力,那麼可怕的反暴力鬥爭就要發生了,就會出現“以暴易暴”了。

老子希望統治者不要自居高貴,而要自知、自愛,拋棄自見和自貴,不要貪得無厭,這樣就不會遭到人民的反抗。魏征與唐太宗議論治國之策時,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老子“民本思想”。

08年發生了好幾起群體事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土地問題,房屋拆遷問題。房地產開發商以低價征用百姓土地,建樓堂館所,深院豪宅,這必然要引起民眾的反抗。我們不說什麼小康大康,老百姓生活的基礎是衣食住行。百姓的衣食住行,一定要有保障。最近溫總理談農村土地問題說,農民一定要留有土地,他們在外打工,打不成工回家還有地種,如果地沒有了,你讓他們如何生活?“民不聊生,天下必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認為,兩種不同的“勇”,會產生兩種不同結果,一則遭害,一則存活。“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隻要依照自然的規律變化和發展,都會有好的結果,不會有什麼漏失。

自然規律是柔弱不爭。“勇氣”建立在妄為蠻幹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謹慎小心的基礎上,就可以活命。“勇”與“柔”相結合,人們就會得到益處,“勇”與“妄為”相結合,人們就會遭受災禍。同樣是“勇”,利與害大相徑庭。

世界遵循天道,天道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我們常說的,老天是公平的。天道奉行著均衡原則:水從高處的往低處流,熱量從高溫往低溫傳遞,風力從強勢往弱勢過度……所以,有勇者,趨利避害,勇而不爭。

清朝時,有兩家鄰居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其中一家想求助於在京為官的張廷玉。張廷玉沒有出麵幹涉這件事,隻是給家裏寫了一封信:“千裏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不爭”之“勇”。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

惡人犯法,有司法機關去行使權力。如果統治者權力越過國家法律,隨意殺人,就會傷及自己。比如,有人犯法殺人,司殺者當對他刑事處分,殺人償命。再比如,群眾上街遊行,反饑餓,反內戰,結果你調集軍隊,坦克大炮一起上,這就是統治者超越司法機關殺人權利。這樣的統治者是要受到曆史的審判。

第七十五章:賢於貴生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本章揭示了“人類社會不平等的根源”。人類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統治者“求生之厚”。統治者奢侈的生活,使得老百姓不堪重負,奮起反抗。“人民遭受饑荒,是由於統治者賦稅太多。人民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奉養自己,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不算什麼。”老子深刻地揭示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者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對抗。

80年代,中國有一個代表團去日本訪問。中國代表對日本出租車司機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受剝削和壓迫嗎?”日本司機說:“知道。”“那麼你們為什麼不起來反抗?為什麼不革命?”日本司機說:“等你們中國工人生活水平超過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起來革命了。”日本司機的生活水平提高,小日子達到小康,他就會“貴生”,不會“輕死”。

本章老子闡明了他的為政之道:“無以生為者”,不可“求生之厚”。一個貧困村的村委會大樓,竟砌得像天安門;一個縣級市的招待所,搞得富麗堂皇,若宮殿。如果這般求生之厚,百姓當然要起來造反,當然會發生群體事件。